人情世故与“侵犯性”

中原焦点团队网络初18、中19、讲11,坚持读书分享打卡第872天。

转载,本文刊登在《生命世界》

“人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比如同理心、理解与包容。“世故”是处事的经验,约定俗成的规则。“人情世故”主要是指为人处事的方法、道理和经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一句诗道出了人情世故的重要性:“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如果说人情世故是一种积极的存在,那么它与侵犯性到底有何关联?为什么会有人说人情世故也是一种侵犯行为?这两者背后到底隐藏着人们怎样的心理?接下来我们就来一一探讨。

1.  侵犯动机

要弄清楚人情世故与侵犯性的关系,我们首先要明白侵犯是如何产生的,这就需要了解侵犯动机。

管理心理学认为,侵犯性动机是一种不能直接观察到侵犯他人的内在心理状态。你可以理解为这个人处于战斗状态,有一种想要去侵犯他人的心理准备。从进化心理学角度讲,每个人都有侵犯动机,主要是由生存本能驱使。如果人类面临危险事件的降临,没有恐怖感的产生,没有反抗或逃跑心理的产生,那人类早就不复存在了。正因为有求生的本能,所以才有侵犯动机,从这一点来说,侵犯动机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随着人类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不信任、刻意保持距离等回避心理开始产生,甚至产生“以牙还牙”,希望对方受到伤害、承受痛苦的报复心理。侵犯动机的生存意义已演化成为关系危机。

浙江传媒学院的潘红霞老师针对大学生的侵犯动机展开了研究,发现人际侵犯已是国内大学生面临的相对普遍性的问题,大学生的自尊和道德认同可以有效预测人际侵犯动机。具体而言,道德认同较高的个体倾向于将诚实、乐于助人、关爱他人、公平、友善、富有同情心、真诚这些道德特质作为自我概念的重要成分,因此在人际交往上更愿意构建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人际侵犯动机自然就呈现得比较低。高自尊的个体拥有更多的可利用资源去调动各种策略以缓冲、调整心境,当遇到人际冲突和人际交往障碍的时候,高自尊的个体更倾向于自我调节,更愿意宽恕别人从而降低侵犯动机;而低自尊的个体有着负面的自我评价,面对生活的各类事件时,他们要么选择回避,要么选择报复攻击的行为来吸引别人的注意。

从这个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侵犯动机虽然在人际交往中产生了很多危害,但实质上这也是一种变相的“安全感”的满足,也是一种本能的驱使。因为对自身不满意,所以,一些人就像一只披着羊皮的狼,通过外在的“强势”来弥补自己内心的“柔弱”。只不过,这种方式,这种动机在如今的社会中不再具有建设性的意义罢了。(未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