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这本书的第4、3部分:
面对生活,面对孩子。
我在看第4部分内容的时候,想到了“体验感”这个词。为什么有些书写得很好,作者分享得也走心,可是自己看了之后没有啥收获呢?
就是跟“体验感”有关。当我们没有像作者那样走出舒适区,勇敢地迈出第一步,面对一个个不敢的时候,看到那些实践之后总结出来的文字,就不会“感同身受”,也就无法产生共鸣。
所以,我们在看一本书的时候,可以先看目录,看一些我们跳一跳可以够得着的书,我们现阶段能理解的书,这对阅读兴趣的培养很重要。
一上来就看“经典又难理解”的书,给自己的阅读设置障碍,持续阅读就无法进行了。
分享书中的几个观点,给自己带来的启发。
1.我们的产出和不断的行动,往往是在逃避那些不敢面对的恐惧罢了。我们要明白什么是有意义的产出。
这一点,真的是太有共鸣了,初入职场的人对这句话都不会陌生。
我记得自己当时第一次当老师的时候,那是市区的一所民办学校。校长是一个雷厉风行,甚至喜怒无常,把成绩看得非常重的一个人;我们经常考试,有周考、月考、期中等等各种考试,成绩一出来,就是质量分析会,开会的时候,很多人都是低着头,不敢出声。班级平均分与第一名差很多的老师,都会被当场点名,那种恐怖的氛围,至今想起来都瑟瑟发抖。
而我自己是第一届带班,无论是经验还是教学能力上都有待提高,当我一次次把自己熬到深夜的时候,一次次害怕成绩垫底的危机感,把我弄得辗转反侧睡不着觉。
那段时间,我所有的业余时间拿来研究考试、命题,每天都在刷题。
是的,那段时间,我甚至不敢出去玩,像一个毕业班的考生一样,每天在如履薄冰地努力。
现在回头看那段岁月,我能理解那时的自己,只想抱一抱当时慌张、焦虑、恐惧的自己。
当我在【牧心微笔记】上看到她工作10年总结的9条感悟,句句共鸣。
尤其是第3条,拔高纬度看自己,把自己放在更长,更广的空间去看。
教学5年了,我收获了很多,最让我骄傲的是每一届我的学生,都能够根据我的方法制定出属于自己个性的学习策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渐渐地往自己喜欢的方向靠拢。
2.努力不只是“更拼”、“更投入”,而是提高我们的整体认知,选择做当下最适合自己、最值得做的事。
有时候越努力越烦躁,但你又不得不努力,我们被眼前的“小我”不断裹挟着,一路拼搏努力,不敢停歇。
努力了,心烦了,该怎么办?
这是作者分享的三个方法。
还可以理解为我们该如何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机会欲望的关系?
书中有一个方法,我特别有共鸣,也是非常好的自我修炼的方法——
深度的自我对话!
这一点在带娃的过程中深有体会。
把自己生气的点写下来,然后开始一步步地往前推理,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一个个地问下去,直到自己心平气和为止。
最后,你会发现,自己好搞笑,这也会生气。
3.养育核心是孩子的身心健康,与家庭成员之间亲密、幸福的关系。
养娃的三个阶段:
体力(出生到读幼儿园之前)、
脑力(读幼儿园阶段)、
心力(读小学开始)
小学开始,孩子的学习兴趣、主动性、习惯等等都是父母十分关注的地方。
有些孩子学习能够坐得住,学习兴趣浓烈,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但是,这些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能是少数的孩子做得到的事。
大部分的孩子是让人不省心的。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时刻提醒自己,最重要的事就是和孩子保持心灵的联结,接纳孩子的不完美,也接纳自己的无可奈何。
这不是简单地撒手不管,而是在陪孩子的过程中去察觉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并且相信孩子可以通过坚定而平和的家庭环境而改变。
因为,自我驱动力需要靠生发不是培养,而温和、被接纳有安全感的家庭环境更容易生发孩子做一件事的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