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日子,到底好过不好过?
我只能说,越来越不好过!反正我自己不好过,不知道你们好不好过!
2025年过完年以后,在我上班后的第2周,有一天下班后,公交站台等公交车,突然有一位大概40多岁的姐姐跑过来问我:坐公交车怎么使用二维码支付?
我很诧异,难道你没坐过公交车?
她说她上了20多年的班,之前要么自己开车,要么坐同事的车,要么打车,从来没有坐过公交车。
由于现在单位效益不理想,收入越来越少,经济压力开始紧张了,所以才选择开始坐公交车了。
2025年菜市场的猪肉摊前,王阿姨攥着皱巴巴的购物清单犹豫不决,肋排价格比年初又涨了好几块钱,旁边的小青菜倒是便宜,但农药残留检测报告得用手机扫码才能看。
这绝对不是电影里面的场景,而是全球经济寒潮传导至我们每一个普通家庭的真实场面。
当宏观经济学家还在争论"滞胀"与"衰退"的定义时,其实我们每个普通人,早已经在菜价、房贷、工资条、医疗里感受到了凛冽寒意。
这些年来吧!在我看来,物价上涨,反而工资没怎么涨过。物价上涨这东西,说白了就是工资跑不赢的钝刀割肉。
你去超市买东西,你留意观察一下,超市货架上的价签更换频率越来越快了,2025年普通家庭最直观的感受,就是100块钱出门转一圈就没了。
现在啊!抠门经济全面爆发。社区里的二手置换群,日均消息成千上万条,那些白领下班后,排队到食品折扣店,还有的地方超市晚上8点出现"抢菜游击队。
这些年来,尤其是在就业方面,已经从35岁危机蔓延到25岁了。
DeepSeep横空出世以后,估计后面失业的人更多了。
如今2025年求职市场出现了诡异的现象,外卖骑手注册需要大专学历,工薪白领下班后,还要去开网约车补贴家用。
还有现在的岗位收缩与技能错配,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传统行业岗位数量较2023年下降23%,而人工智能训练师、碳资产管理师等新兴岗位要求掌握3种以上专业技能证书。
你知道“隐形失业”这个词吗?隐形失业已经成了常态,广州90后设计师陈琳表面月薪1.2万,实则每周只需到岗3天,工资到手很可怜,其他时间公司暗示你自谋生路,五险一金还得自己贴钱缴。
零工经济陷阱也很严重,外卖骑手李明发现单价从8元每单降到5.5元每单,平台用"冲单奖励"诱导每天工作14小时,月收入反而比三年前少2000块。
房贷就更加头疼了,大部份人都有房贷,房贷是悬在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2025年最让人夜不能寐的,是每月准时到来的房贷催款短信。
还有利率波动收割中产,杭州程序员张伟2019年贷款300万买房,当时利率4.9%,2025年LPR浮动后涨到6.3%,月供从1.6万变成1.9万,工资没涨,每天睁眼欠银行633块。
法拍房激增背后的惨剧,某东部城市2025年上半年法拍房数量同比增加47%,曾经抢手的"学区房"现在挂牌价比评估价低30%仍无人问津。
教育医疗是我们这些普通打工家庭的"碎钞机"。曾经被视为阶层跃升通道的领域,正在变成吞噬现金流的黑洞。
补习班转型为地下私塾,成都家长王敏为让孩子备战中考,每月花8000元请退休教师"上门一对一",比原来机构贵三倍,但不敢不花。
你不卷,别人都要去卷啊!
医疗账单的消费升级,随便去一趟医院,检查一个普普通通的小病,病没看成,消费账单数字让人压力山大,动不动就是几百上千元。
银行存款倒挂奇观,三年期定存利率2.75%,五年期反而只有2.6%,银行柜员直言怕你们存太久取不出来。
上面这些场景,实实在在的发生你身边,这些情况并不好转,而且形势越来越恶化。
文章写在最后,
现在的生活,要学会在冰层下寻找生机,要多学一些节约生活生存技巧。
1、多去加入一些什么社区团购群,多去采购批发价日用品,还就是要学会修理家电、缝补衣物等多项生活技能。
2、主职+技能兼职,比如利用业余时间去做一些代理记账、编程接单等兼职性的工作。记住经济越不景气,主业越不要丢,想办法增加自己的副业。
3、直接停止所有信用消费,用"六个账户法"强制分配收入,想办法自己开设日常、医疗、教育、应急、养老、投资六个账户,而且要学会进行分配,不要把自己的零花钱全部放在一个揽子里。
4、如果你手上宽裕,每月定额购买一点实物黄金,在家里最好储备一点应急药品,在家里的阳台上种一点菜,满足自身的需求。
2025年的经济寒冬里,普通人要有精打细算的生存智慧。
当超市开始售卖"边角料盲盒"、写字楼出现共享工位、医院开通"分期付款治疗",这些黑色幽默背后是千万家庭的坚韧。
或许正如菜市场大妈们说道:日子再难,三顿饭总要吃吧!学会看天气预报,总能少淋点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