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饭时,遇到一个小姑娘在楼道上哭泣,任凭同学怎么劝她拉她就是不动,还越哭越凶。我走过去一询问,才知道又是一个想妈妈的“大宝”,不愿在学校住,非要妈妈晚上来接她。这姑娘是这学期刚转来的,开学都一个多月了,还无法适应寄宿生活,每到周末返校,此番情景必定上演。看来一时说劝是很难听进去的,所以我就改安抚说教为转移话题,终于她愿意被我用手牵着来到了办公室。
两节课的时间,就只有我们俩人,她从最初的泣不成声到破涕为笑,从开始完全无视我的话语,到最后紧紧抓住我的手,调皮地和我撒娇卖萌——我做的其实很少,不过是给了她一个安全的空间,让她把所有害怕和思念都说出来;是在她怀疑自己时,坚定地告诉她:“想妈妈不是软弱,而是你心里装着满满的爱。”当她最后擦干眼泪,眼睛发亮地说:“不就是离开妈妈三天时间吗,我能变得独立”时,我看到的不是教育成功的案例,而是一个生命在恰当的陪伴下,自然绽放的样子。
这个因为想妈妈每晚哭泣的小姑娘,用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提醒着我:成长从来没有统一的时间表。每个孩子心里都住着一个勇敢的自己,只是有时候,他们需要多一点时间,需要一个足够耐心的成年人,陪他们等到那个更强大的自己长大。作为教育者,我们常常谈论“教育”,但有时会忘记它最本真的模样——不过是在一个孩子最无助时,俯下身来,用真诚的陪伴等待她内心的力量慢慢苏醒。
晚上,我答应陪她到宿舍,给妈妈打个电话,但是前提是不能哭,不能让妈妈担心。我建议她可以给妈妈分享一下自己高兴或者自豪的事。没想到她给妈妈说的第一句话竟是:“妈妈,我今天特别开心,因为我和校长成了好朋友……”挂完电话,她蹦蹦跳跳地回到宿舍,本来我答应要陪着她睡着再走,谁知不到一会儿,她就招招手,悄悄说:“校长,你走吧,要不你回家太晚了,我可以的!”
此时夜已深,我想她应该睡熟了。或许日后她还会有因想家而无法自已的时候,但我相信:她有战胜自己的信心和力量。这也让我更加明白:教育最美的部分,就藏在这些看似“无用”的陪伴时刻里——当我们愿意慢下来,真正看见一个孩子,成长的奇迹就会在耐心滋养中悄然发生。
后记:我们常常会因各种纷繁而至的事务忙得不可开交,不想或缺乏足够的耐心因为一件小事而浪费或投入太多的时间。其实今晚是周末返校,我也有好多工作会议要准备,最初我也是想交给班主任处理的,但转念一想,什么是最重要的事?关乎人的事就是大事。让每个孩子在学校都能开心快乐,让每个父母都安心放心,还有比这更大的事吗?所以,帮孩子解决了困难,就是我今晚最重要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