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2请把你的头从鸡汤里捡起来

每个人都比想象的要美好且强大。

——蓑依《这世上的美好,唯你而已》

在那个觉得杀马特就是潮流,非主流最帅的从前,很多人最爱的就是站在学校走廊,望着湛蓝的天空,读一本郭敬明或者安妮宝贝,轻声细语地念出来,难过一下,慢慢踱回教室,在洁白的笔记本上写上没有一个标点的恨不得把世界所有的忧伤都加载一遍的文字。

日记本上弥散着鸡汤味,被一层淡淡的忧愁笼罩。以为自己真的就是世界上唯一的那个美好。

青春的记忆,打开方式的标准答案估计就是这个。


时隔几年,被社会打磨,再回望那个时候,才发现,现在的我们才是真正的奉鸡汤为头顶太阳。大部分的人都把脑袋浸入里面,搅一搅,拌一拌,然后,变得谜一样地乐观自信,爱自己。

这样很好,每个人都面带笑容,每个人都互相帮助,每个人都是自己唯一的小公举和小王纸。

可是,鸡汤虽鲜美,可不要贪锅哦。否则,可能会生病。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还蛮不错的姑娘,原因在于自己坚持看书,坚持写作。并且会因为看的书的数量达到某一个值而开心不已,反复地看自己写的书评,用类似“身体和灵魂,总要一个在路上”来鼓励自己看更多的书。

那时候的我,每天都觉得阳光灿烂,未来不是梦。

直到有一天,跟一个长辈聊天,他问我看了多少书,我如实回答并且准备接受暴风雨一般的赞扬。

然而他继续问了一个问题,“你从书里面有得到什么么?”

脑子里浮现的词句,是这样的”迷茫就是才华配不上梦想“、“唯一的敌人就是自己”、“不求深刻,只求简单”……类似,好像再抬头望一望天空就能找到答案一样。

他又问,“你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什么?”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清少纳言的《枕草子》。”我想他会对这个答案满意到无以复加的。

“为什么喜欢。”

“因为那种清浅的恬淡的生活状态很让人感到舒坦。”

“哦,那对你的现实生活有什么影响么?你知道清少纳言的成长轨迹和写这本书的缘由么?”

像你在喝鸡汤的时候,忽然有人要你数出里面有几根鸡骨头一样。

长辈没有再问,只是说,“什么样的年纪就要看什么样的书。书的数量并不能证明什么,书对于我们的意义,永远是看完之后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改变。”

再去看那些让我自信心爆棚的书单,才发现大部分的书都是快餐式的鸡汤书和教你如何快速应对某件事情或者短时间教会你一项技能的书。

我提笔写下的那些文字,曲曲折折,看上去茂盛,实则什么都没有。

其实证明,我的脑子里我的骨子里,什么都没有。

只是一个自以为读了很多书实则走路都带着鸡汤味的知音式女子。


鸡汤会保持一定的温度,被称为温暖的那种恰到好处的温度,因为鸡汤上面会覆盖一层厚厚的油,阻止热量的挥发,也阻止我们对于外界真实的认知和努力的决心。

所以我看了那么多书,却不知道中国朝代的顺序,不知道苏东坡所处的环境,不知道《浮生再记》和《浮生六记》的区别。只会不停地跑流行作家的签售会,看影视明星的散文集,写那些浅薄的文字。

谜一样地相信世界的美好和自己的美好。

故步自封地不停在自己世界画太阳画鲜花,认为所有的批评和否定都是他们羡慕我隐形的翅膀。


读了这么多书,学了这么多年的课程,还是不知道人生的意义何在,不知道自我的思想是什么颜色,更遑论内涵和文化底蕴。

原来这样的我才比较好笑。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