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4

【产学研视点】引言

近日,第四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城市建设与持续发展科技论坛在北京举办。以"低碳发展 城启未来"为主题,来自两岸四地的学界与工程领域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城市绿色转型路径,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本次论坛是一次学术交流的盛会,是推动区域合作、促进技术创新、引领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水利工程技术分会、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工程建设专委会、中国电子企业协会标准与技术成果转化工作委员会:产学研视点王建省教授、常务副秘书长杨雨桐等一行参加活动,并与海峡两岸及港澳专家学者和相关机构就产学研合作、技术标准和另计成果转化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一、论坛背景:城市低碳转型的全球命题

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载体,已经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城市地区贡献了全球约75%的能源相关碳排放。

与此同时,全球城市化进程仍在加速,预计到2050年,全球城市人口将增加25亿,其中90%的增长将发生在亚洲和非洲。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双碳"目标——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本届论坛正是对这一时代命题的积极回应,为两岸四地的城市建设者提供了交流思想、分享经验、探讨合作的平台。论坛开幕式由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副总经理沈佳主持。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夏秀江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战场,也是实现绿色发展的主阵地。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论坛,汇聚两岸四地智慧,共同探索低碳城市建设的新路径。"

致辞嘉宾还有:地工技术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台湾)董事长王泰典、香港工程师学会会长周健德、澳门工程师学会会长胡祖杰、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尚春明、住房城乡建设部计划财务与外事司副司长李喆。

二、组织架构:两岸四地协同的创新网络

本届论坛的组织架构充分体现了两岸四地工程领域的深度融合。主办单位包括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澳门工程师学会、香港工程师学会及地工技术研究发展基金会(中国台湾),承办单位为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与清华大学公共安全学院,协办单位涵盖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等行业领军企业。

这种多元化的组织架构保证了论坛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科学论坛:前沿理论的技术突破

科学论坛环节由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副总经理沈佳主持,六位专家学者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为城市低碳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技术路径。

1. 范维澄院士:智慧韧性城市构建

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范维澄院士提出了"智慧韧性城市"理念。他强调,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城市面临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城市的韧性能力。

范维澄院士介绍了清华大学研发的城市安全监测与应急响应系统,该系统整合了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实时监测城市运行状态,预测潜在风险,并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启动应急预案。该系统已在多个城市试点应用,显著提升了城市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能力。

2. 陈湘生院士:三位一体的人居工程模式

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陈湘生院士倡导"好房子-好基建-好城市"三位一体的人居工程模式。他认为,要实现真正的低碳发展,必须从建筑单体到基础设施再到整个城市系统进行全链条优化。

陈院士重点介绍了智能建造技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碳管理中的应用。通过将碳排放核算嵌入设计、施工与运维各环节,实现建筑碳排放的精准控制和持续优化。他展示了深圳试点项目的成果,显示这种模式可以使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显著降低。

3. 陈凯琪:香港的零碳交通实践

香港土木工程拓展署高级工程师陈凯琪分享了启德智慧绿色集体运输系统的案例。系统采用了多项创新技术,包括能源再生技术、智能调度系统和绿色出行网络建设。

"通过将列车制动能量转化为电能回馈电网,轨道交通系统能耗明显降低"陈凯琪介绍说。香港在大力构建"轨道+慢行"绿色出行网络,通过优化步行和自行车道设计,鼓励市民选择低碳出行方式。这些措施使香港的交通碳排放呈明显下降趋势。

4. 胡越:空间弹性设计理念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胡越从功能适变的视角探讨了城市更新。他提出的"空间弹性设计"理念强调通过模块化建筑构件和可变结构,实现商业、居住与公共空间的动态转换。

胡越以北京五棵松体育中心项目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设计创新改变建筑使用功能,减少因拆除重建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碳排放。他认为,未来的城市设计应该更加注重灵活性和适应性,以应对不断变化的需求。

5. 陈晓虎:桥梁工程的低碳创新

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公司总裁陈晓虎结合桥梁工程实践,提出了"结构性能化设计+AI参数优化"的创新方向。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可在桥梁造型美学与碳排量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陈晓虎展示了几个典型案例,包括采用新型复合材料的斜拉桥,其碳足迹比传统设计明显减少,同时保持了优美的造型和良好的使用性能。他认为,基础设施的低碳化改造需要跨学科合作和创新思维。

6. 曹以强:城市三维建设碳管理模型

台湾中兴工程顾问协理曹以强发布了"城市三维建设全生命周期碳管理"模型。模型利用BIM+GIS技术整合规划、设计、施工、运维数据,实现碳排放的精准核算与优化。

曹以强以新北市为例,详细介绍了模型的应用效果。通过这个系统,项目团队能够在设计阶段就预测和优化碳排放,施工阶段实时监控,运营阶段持续改进。结果显示,试点区域的整体碳排放比传统方式显著降低。

四、工程技术论坛:落地实践的行业创新

工程技术论坛由清华大学安全科学学院钟茂华教授主持,聚焦两岸四地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创新实践。八位行业专家分享了他们在低碳城市建设中的实际经验和创新成果。

1. 李久林:智能建造协同创新平台

北京城建集团总工程师李久林展示了智能建造协同创新平台的应用成果。平台整合了5G通信、工业机器人和BIM技术,实现了冰丝带、大兴国际机场等工程的数字化施工。

"通过这个平台,我们的施工效率明显提升,能耗下降。"李久林介绍说。平台实现了设计-生产-施工的一体化数字链条,大大减少了资源浪费和重复劳动。这种模式正在多个重大项目中推广应用。

2. 王家明:港铁低碳出行经验

香港铁路过境铁路总管王家明介绍了港铁在低碳出行方面的创新实践。除了前面提到的再生制动能量回收技术,港铁还在车站建筑中广泛应用节能设计和可再生能源技术。

"我们的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港铁运营碳中和。"王家明表示。港铁在推进车站屋顶光伏发电、地源热泵系统等多项节能措施,积极推广绿色出行理念。

3. 张登科:丽泽航站楼综合交通枢纽

北京市丽泽城市航站楼总经理张登科介绍了综合交通枢纽的低碳设计理念。项目采用"轨道+航空+商业"一体化设计,实现了乘客零距离换乘,减少了不必要的交通碳排放。

"我们采用地源热泵和光伏玻璃幕墙技术,年减排二氧化碳达数量可观。"张登科说。建筑大量使用再生材料和节能设备,整体节能效果显著。

4. 陈建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

清华大学安全科学学院研究员陈建国发布了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核心技术。通过分布式光纤传感和AI算法,实时监测燃气、供水管道的泄漏风险。

"我们的系统故障识别准确率已经显著提升。"陈建国介绍说。这项技术已在20多个城市试点应用,大大提高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了因事故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5. 游中荣:数位低碳智慧管理平台

台湾亚新工程顾问经理游中荣演示了"数位低碳智慧管理平台"在新北市的应用情况。平台整合物联网传感器和大数据分析,实现了城市基础设施能耗的实时监控与优化。

"应用这个平台后,新北市的市政运维成本大大降低。"游中荣表示。平台可根据不同时段和季节自动调整设备运行参数,实现能源的智能调度和高效利用。

6. 徐成永:绿色建造评价标准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总规划师徐成永解读了《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建造评价标准》。标准明确了绿色材料选用、能源效率和碳排放等关键指标,为行业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徐成永强调,评价标准关注建设阶段的环保表现,重视运营期的可持续性。"希望通过这个标准,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实现真正的绿色发展。"

7. 叶家荣:澳门装配式建筑实践

中国建筑工程(澳门)工程经理叶家荣分享了澳门在装配式建筑方面的经验。通过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和装配化施工,澳门成功地将建筑垃圾产生量降低,施工周期缩短。

"装配式建筑不仅环保,而且质量更可控。"叶家荣说。澳门正在大力推广这种建造方式,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将装配式建筑的比例逐步提高。

8. 孙名刚:轨道交通既有线改造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轨道交通院技术总监孙名刚交流了轨道交通既有线大修技术。他提出的"维修即改造"理念,通过模块化升级使既有线路运能提升20%,并应用石墨烯导电涂料延长设备寿命。

"这种方式比新建线路节省投资和碳排放。"孙名刚表示。这项技术对于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整体效益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五、青年圆桌:新生代工程师的跨界碰撞

青年工程师圆桌对话由钟茂华教授主持,王凯建、李华超、唐明明、高文君、徐宁、洪晨玮等青年代表就"低碳城市建设中的青年担当"主题展开热烈讨论。

青年工程师们认为,新一代工程技术人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要掌握专业技术,具备跨学科思维和国际视野。需要打破专业壁垒,学习更多与环境科学、经济学相关的知识,才能更好地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复杂问题。

有团队尝试将传统建筑工艺与现代节能技术结合,既保留了文化特色,又提升了环保性能。这种创新实践让团队深刻体会到工程师的社会责任。

六、闭幕式:会旗交接与区域合作新篇章

闭幕式上,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轨道交通分会副理事长于松伟总结进行了总结。本届论坛达成了多项重要共识,包括建立两岸四地低碳技术标准互认机制、推动智能建造人才联合培养、共建城市可持续发展技术共享平台等。

随后举行的会旗交接仪式将论坛推向高潮。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代表将论坛旗帜移交至澳门工程师学会代表手中,宣布第五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城市建设与持续发展科技论坛将于2026年在澳门举办。这一仪式象征着两岸四地城市建设领域合作将开启新篇章。

澳门工程师学会有关领导表示,澳门将全力筹备下一届论坛,为两岸四地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更好的交流平台。期待与各方深化合作,共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结语:绘制低碳城市的未来图景

第四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城市建设与持续发展科技论坛在两岸四地城市建设者的热烈交流中圆满落幕,但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探索永无止境。此次论坛是一次智慧的碰撞,两岸四地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有力见证。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两岸四地的工程师、学者和企业家们以智慧为笔、以科技为墨,共同绘制低碳城市的未来图景。

论坛期间,与会代表围绕低碳城市建设、绿色技术发展、可持续能源利用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一系列创新成果的展示,如绿色建筑技术、智能交通系统、可再生能源应用等,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论坛建立了持久的合作机制,为两岸四地在低碳技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平台。

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区域合作,两岸四地必将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场跨越海峡的绿色对话,增进了两岸四地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为推动城市文明进步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气候变化挑战日益严峻的今天,两岸四地的城市建设者携手同行,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更加绿色、更加可持续的城市未来。

展望未来,两岸四地将继续深化在低碳城市建设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探索更加高效、环保、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低碳、环保、可持续的城市未来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