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说“某某有良心”,或“某某没良心”。那么,什么是良心?怎样才算是“有良心”和“没良心”?
良心,是一个古老的伦理概念。“良心”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告子上》,原文为:“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於木也。”唐·孔颖达·正义谓:“良心即善心,善心即仁义之心。”朱熹集注曰:“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心也。”
可见,“良心”本意是指天然的善良心性,后多指内心对是非、善恶的正确认识,如《红楼梦》第六五回:“你还是个有良心的小子,所以叫你来伏侍。”此外亦有好心、善心之意,如《西游记》第五八回:“大圣本是良心,沙僧却有疑意。”

《汉语词典》据上对“良心”的解释是,一指个人内心的是非感,或对自己行为、意图或性格的好坏的认识;同时具有一种做好人好事的责任感,常被认为能引起对于做坏事的内疚和悔恨。二指对道德行为主要原则的先天知识。
根据上述对“良心”的解释,当我们说某某“有良心”或“没良心”时,其实是对这个人的人品、道德的优劣做出了评判。说其“有良心”,是说这人心眼好、心地善良,是对其人品的正面肯定,包含满意、赞誉之义;反之说其“没良心”,则是说这人心眼坏、丧尽天良,则是对其品德的一种否定,带有厌恶、反感的意思。一句“有良心”或“没良心”,就把世间的好人坏人、好事坏事清晰地区别开来了。
在现实中,判别一个人有无“良心”,大致可依据以下特征。
有良心的人,是指秉持道德良知行事,恪守做人原则与社会规范,在行为和价值观中体现善良、正直、责任感等特质的群体。
一般来说,“有良心的人”通常具备以下特征:
一是知恩图报。铭记他人帮助并设法回报,如发达后不忘曾给予帮助的人,子女尽其所能孝敬养育自己的亲人。
二是待人以诚。不套路他人,用真心换取信任,表里如一,不阳奉阴违,表面一套,背后一套。
三是言行有度。坚守原则,不做损人利己之事,即使面对利益诱惑也能保持清醒,例如小商小贩宁可少赚也不掺假。
四是乐于助人。见不得他人受苦,常主动伸出援手,如见义勇为者。
五是敢于担当。遇到错误时能主动承认并改正,如团队合作中自身出现错误能够及时纠改,不推卸责任。
六是尊重他人。不当众揭人短或冒犯他人隐私,懂得顾及他人情绪。
七是守信守时。承诺的事必定兑现,如答应别人的事,能尽心尽力做好。
八是公平正义。对待他人不偏不倚,没有偏见和歧视;坚持道德原则,以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
九是生活自律。严于律己,如按时回家、拒绝无效社交或控制情绪波动。这种自律性是长期稳定关系的保障。
十是遇事冷静。面对困境能保持平和心态,用淡然态度化解矛盾。
相反,没良心的人,是指缺乏道德感或违背道德原则的行为,常用于形容忘恩负义、缺乏道德良知的人。
“没良心的人”通常表现为以下特征:
一是不知感恩。这类人习惯将他人的帮助视为理所当然,即使接受长期帮助也毫无感激之情,甚至在别人需要帮助时推脱或无视。
二是忘恩负义。危难时他人给予帮助,事后忘记别人对自己的好处,背弃了情义,而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
三是以怨报德。对他人帮助毫无感激之心,甚至关键时刻反咬一口。如《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中的被救的恶狼、《农夫与蛇》中的毒蛇。
四是自私自利。极端以自我为中心,为满足私欲不择手段,甚至损害他人利益。例如在家庭利益分配中独占资源,毫不顾及亲情。
五是变脸迅速。这类人情绪变化无常,可能前一秒热情,下一秒就会因利益翻脸。
六是挑拨离间。通过散布谣言破坏人际关系,常见于职场竞争或家庭矛盾中。
七是言行不一。他们常以信誓旦旦的承诺博取信任,但关键时刻却找借口推脱责任,例如职场中承诺完成工作却未兑现。
八是推卸责任。遇到问题首先怪罪他人,例如项目失败时将责任转嫁他人。
九是冷漠无情。对他人苦难毫无同情,面对弱势群体表现出事不关己的漠然态度。
十是缺乏底线。可能突破法律与道德约束,如网红直播带货销售伪劣商品,损害客户利益。
由上述解析不难看出,“良心”就像一把道德的尺子,无形地丈量着人们的善恶美丑,真伪好坏。明白了“有良心的人”和“无良心的人”的一些特征,可以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人世间认清善恶之人、好坏之事。
“有良心的人”就是人中“君子”,“无良心的人”即如世间“小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所以,我们要远离“无良心的人”,因为与其长期交往,会消耗我们的信任和情感资源,徒增烦恼;而与“有良心的人”合作共事,则会增进情感,加深友谊,愉悦身心,平添快乐。
愿我们都能做一个有良心的人,让世间因无数颗跳动的良心而多一份温暖与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