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六章读后感(长沙 王萍)

        认知流派心理学家把人格差异解释为人们信息加工方式的差异,也就是人们解释世界的不同方式。凯利把这种用来解释和预测事件的认知结构称作个人建构。没有任何两个人会使用相同的个人建构,也没有两个人会以相同的方式组成其建构。当我们的个人建构不能说清楚生活事件时,我们就会焦虑。

       下周二,同事请我吃饭,当听到这个消息时,我就有些焦虑,因为我不知道除同事外还有哪些人会一起去?我不知道这样的聚餐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聚餐?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一直都认为自己不适合参加这样的聚餐。这样的焦虑一是源自于我的原有个人建构不能说清楚生活事件。另一原因是我的个人建构中关于聚餐的预测是不好的,认为自己不适合,在这样的场合会感觉到尴尬。我已经把不适合聚餐场合的概念纳入了自我图式中。

        我希望自己是一个能够在任何场合都不怯场,能自如应对的人。往小的一点说,我希望自己在聚餐时,能够感觉自在,能够和人自如交谈。这是理想自我,可实际自我与理想自我总是有差距,当需要用实际自我去承受理想自我时,事前会感觉到焦虑,事后会感觉到难过。

       为什么在我的个人建构中关于聚餐的预测是不好的呢?回想生活中和朋友同事聚餐的经历,也并不是每一次都是尴尬,不自在呀,也是有非常愉快的记忆的。可为什么我会把不适合聚餐,聚餐感觉让人不舒服这样的建构留下来呢?从性别方面来看,女性比男性更多地围绕情绪对与自己有关的信息加以组织。同时,女性的自我心理表征和对亲密朋友、家人的心理表征之间有很强的认知联结。所以,我关注了在每一次聚餐过程中个人的情绪,关注了在聚餐过程中和朋友、同事的关系。其次,我应该是喜欢用抑郁图式进行信息加工,喜欢注意一件事中的消极信息,忽视积极信息。总记住聚餐时的不好心里感受,而忘记聚餐时所收获到的积极能量。再加上消极认知风格,常常对结果做出坏的预期,使得这种聚餐不好的概念越来越强化。

         有时候明知道这样的聚餐不适合,会不自在、尴尬,可还是会选择参加。一是应该自我在起作用。二是当实际自我与理想自我有差距时,为了减少差距,追求理想自我,会要自己做出一些改变,做一些尝试。尝试改变的过程也就是在不断形成新的适合自己的建构。这好像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为了减少差距,减缓焦虑,选择积极行动,修炼更完美的个人建构系统。

        个人建构、图式、抑郁图式、消极认知风格、性别、记忆与自我解释等各种认知流派的概念还没有真正融会贯通。个人建构和图式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尚且没有真正理解。

          从《认知与攻击》一节中收获到,减少儿童之间的攻击行为的一个办法:在学习之余,应该要交给孩子怎样有效地、非暴力地对冲突和威胁做出反应。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也是突然心血来潮想教大家写东西,其实我自己也是一个技术一般的小白,但是既然有人认可我,那我就把你们喜欢的、认可的都...
    羥羊阅读 379评论 0 4
  • 前言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2017年的第一天,我都会设下我新一年的意愿。意愿在心理学来说很重要,你的念...
    领教CoachMax阅读 507评论 0 0
  • 今晚家里吃打卤面,宝贝侄女埋头猛吃,姐姐问她,你知道这是什么菜的卤吗?侄女不假思索的说,是微波炉,哈哈,宝贝,你吃...
    浅春阅读 14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