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虚构电影”

今天继续看李华老师《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第40页介绍了什么是电影的三幕剧结构。突然间又一个想法:自己想尝试虚构电影!


“我们已经知道,电影是用画面来讲述故事的,每一个故事都有开头、中间和结尾,所以,电影通常遵循三幕剧结构:第一幕是开始,第二幕是中间,第三幕是结尾。那么,我们如何看出电影的三幕剧结构呢?通常,在一部120分钟的电影里,我们需要确定四个基本场景:影片一开始的场景,结束的场景,第一个转折点的场景(大约出现在电影开始30分钟后),第二个转折点的场景(大约出现在电影开始90分钟后)。从一开始到第一个转折点是第一幕,从第一个转折点到第二个转折点是第二幕,从第二个转折点到结束是第三幕。”——《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


电影都是虚构的

去电影院看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娱乐行为。电影是用来满足人们需求的一种“产品”。电影本身都是虚构的。虽然有些电影取材历史、素材来源于真实生活,这也改变不了电影本身的虚构性。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不排除有不同意见。

虚构电影有模式

读李华老师《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这本书,一定明白了电影的独特性在于使用画面讲述故事的道理,并且非常清楚电影的编演都有一定的模式,这种模式叫做三幕剧结构。

三幕剧结构:  第一幕——开始

  (第一个开始场景)

 ( 第一个转折点场景大约在电影开始30分钟)

                          第二幕——中间    

(第二个转折点场景大约在电影开始90分钟)

                          第三幕——结尾  

虚构电影:《恩师》

如果让自己虚构一部电影,一定是关于老师的主题。题目定为《老师》,下面将尝试通过三幕剧结构来虚构这部电影。

第一幕:

一个人一生当中在求学、上学、考学、升学、入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老师,什么样的老师是永生难忘的恩师呢?这个问题一定有相同的回答。就拿自己来说吧,从幼儿园开始就已经被父母送入了托管所,父母上班没有人看护我,只能送我去托管所。幼年的情景想画面一样,一幅一幅闪现在眼前。捅马蜂窝,半夜哭醒,穿姥姥给的斗篷衣,这些是那段日子留下的最美的影子。

第一个转折点场景(第一位恩师):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姥爷去世了,爸爸妈妈回老家了,自己没人看,班主任季老师提出让我住到她家,还给我买包子吃。妈妈到现在仍然还经常提到到这位班主任,说季老师是一位好老师。

第二幕:

童年总是美好的,尽管自己不知道美好为何物,还是无忧无虑的度过了。中学与同学们的体育课上生龙活虎的场景,学校要修理操场,整个学校大动员,让家长一起运砖头、石块。

第二个转折点场景(第二位恩师):高考前去济南马老师家上课,马老师让他的爱人给我安排好生活中的食宿,自己开始了跟老师的封闭式学习,奇怪的是这种封闭式学习还真管用,自己进步很多,马老师也称赞我进步快。

第三幕:

第三个转折点场景(第三位恩师):考研究生的时候去上海认识了王老师,上完课后老师留我在他的家里吃饭,饭好香。王老师是一个对学生极其关爱和热心的肠老师,也是我的一位恩师。在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各个方面,遇到了无法解答的问题,我都会在第一时间打电话给王老师询问他。现在王老师已经做了手术,也有些记忆忘记了。

恩师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我无法回报我的恩师,只能尝试简单写出模板,期待以后有机会能拍成虚构电影,奉献给我的恩师!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