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很喜欢的一篇演讲,连续听了2遍。觉得框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提出现象与概念,二是为什么,三是如何去做。
现在的人们一直是很忙碌的状态,却很少让自己停下来,什么也不做,这里的不做当然是指完全放空的状态。当停下来的时候其实是对我们大脑(心灵)的一种放空。演讲者讲述了他自己通过冥想与成为僧侣,进行自我调整的例子。也因此感悟到“现在”。但是研究表明,人们有47%的时间经常让大脑(心灵)处于一种迷思情绪中。大脑(心灵)是我们最有价值、最珍贵的资源,透过她,我们经历生命中的每一刻。我们需要让她保持健康而专注的状态。具体怎么做,需要一个构架。这也自然提到冥想的本质,她是后退一步,看清自己的情绪。如果太过于专注,则会处在一种十分紧张焦虑的情绪中;如果过于放松,则会整个人都松垮下来。我们需要在这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达到专注的放松,找到随其自然的思维。
听完后,立刻想到了楚先生曾给自己分享的准备考试时的一种状态:要保持紧张而不慌张。既可以专注高效的复习而又不至于压力太大。而不管是生活中还是工作学习中,确实需要找到一种这样的状态。可能大多数人也会有体会,当我们面临巨大压力,又过于焦躁的话,往往会把事情弄得更糟糕;但是当我们能够化压力为动力,找到一个平衡点的时候,往往会发挥出更大的潜力。如果处于一种松散的环境中,很懒散的去做很多事情,往往耗费了时间,也不一定取得很好的效果。应该是不那么在状态,或许称为一种“游离状态”吧。
于自己,如果目标感与紧迫感没有那么强,或者对于自己想做什么不那么清晰的时候,经常会处于一种有些低效的状态。而此时内心又觉得不能懈怠,要有所努力时,于是就耗费时间去努力,但往往效果并没有那么好。最后就是既没有学好有没有玩好的一种状态。无论做什么,还是应该保持适度紧张,达到一种专注与投入的状态,工作与学习时就高效完成,玩乐时就全然放松。保持松弛有度,达到一种舒适的状态。
不要因为看到现世的忙碌与压力而一直高度紧张,也不要因为一时的懒惰而总是松懈,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时常退一步看清自己的思绪,把我自己的节奏,达到惬意的人生境界。毕竟,我们所做的一切,本不就是为了达到更好的人生状态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