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苹儿(茵草芳菲)

阳产土楼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深渡镇,是一个依山而建、保存完好的皖南土楼群古村落。全村现存土楼300余幢,村民多姓郑,相传明末清初为避战乱从河南迁入,在此定居已有400余年历史。
阳产土楼最大的特色是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由于地处深山,交通不便,村民就地取材,以青石为基,夯土筑墙,伐木为梁,烧土成瓦,形成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土楼群。土楼外墙多为红黄色泥土,无一块砖头,造型古朴,具有浓郁的山区民居特色,被誉为“东方生土建筑文化艺术的殿堂”。

村落整体呈“U”形布局,依山就势,层层叠叠,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展现出雄浑壮观的乡土美感。阳产土楼不仅是徽派建筑的奇葩,也是徽州山越人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近年来,阳产村依托土楼群和“晒秋”传统,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如今成为“网红村”,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观光旅游。

阳产土楼,是藏在皖南群山里的一卷“土色”山水。昨天下午,我们乘坐大巴从歙县的深渡镇出发,当车子拐进连绵起伏的群山中,在秋阳的辉映下,整个山体,红黄绿紫相间,像谁打翻了调色盘,给人以色彩缤纷的视觉冲击。再往前,由于路况问题,我们换乘面包车进入阳产土楼。当拐过几个180°的悬崖弯角时,我的心脏怦怦直跳,却也把尘世间的一切喧嚣彻底甩在了山外 。
一下车,土楼便层层叠叠地扑进眼里:黄墙、黛瓦、青石基,300多年的风雨,虽然把颜色啃噬得斑斑驳驳,却愈显自然古朴。它们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聚集在海拔100多米高的山坡上。村口的古银杏已有500多岁,仍举着一树小扇般的青黄叶子,在山风吹拂下沙沙作响,像给远道而来的我们打着招呼 。

我们沿着“百步云梯”拾级而上,脚步落在青石上,回声脆响。当爬到制高点时,整个阳产尽收眼底。土楼群鳞次栉比,稻秆色的墙体被秋阳镀上一层金色,家家户户的炊烟从瓦缝间袅袅升起,和天上的云连接在一起,分不清哪是人间哪是天空 ?我置身于此,更觉阳产土楼的神奇。这里的先民,竟用泥土代替砖头,生生地建造了一幢幢气势恢宏的土楼,虽然经历了300多年的风吹雨打,但依旧保存完好,继续在土楼里生活。
带着质疑,我好奇地问当地导游:土楼怎么会百年不垮,百年不倒呢?导游回答说,因为夯土墙里掺着糯米浆。我半信半疑,忍不住用手指轻叩墙体,感觉声音非常厚实,宛如沉睡的一方大地 。看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阳产的土楼是经得住风雨侵袭的。

正值丰收季节,阳产“晒秋”不免热闹起来。红辣椒、金玉米、褐核桃,一盆盆摆成斑斓的“调色盘”,村民把山货晾晒在太阳底下,构成了一幅幅秋景图。远处传来土鸡煨汤的浓香味,顺着坡道一路飘过来,仿佛给阳产的空气里,又添加了一份幸福的味道。
此时,风从峡谷上吹来,带着松脂和泥土的清香味,我被深深陶醉其中…… 此刻,导游对我说:“怎么样?阳产土楼是否值得你一来。” 我说:“是啊,这里的土楼別具一格,它不同于闽南客家的圆形土楼,它注重防盗,而阳产的土楼更注重生活。”

近年来,阳产村民们在当地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借助土楼群,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几乎家家户户开店经营,不是饮食店,就是咖啡吧,不是小卖部,就是搞民宿。他们用智慧与勤劳创造自己的富裕与幸福。如今,阳产已成了热门的网红打卡地。停车场内停满了各式小车和大巴,我们来回乘坐的面包车,就足足等了近两小时,可见来这里旅游观光的人有多少?
离开时,我恋恋不舍地望着,阳产土楼从我的视线里渐渐退去…… 但我知道,它将妥帖地安放在我心底,像夯土墙里的糯米浆,年头越久,会越黏越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