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六朝美学》作者:袁济喜
001、言意之辨是从有无之辨延伸出来的哲学命题,所谓“言”之语言文字,“意”指某种意緖、概念的综合体,属于主观意识的范畴。
在魏晋人看来,意也就是精神本体(无、道)在人的思维领域中的表现,它是不可言说的,“言之者失其常,名之者离其真”,任何语言文字都不能把事物内在的精神本体完完全全的说出来。
002、言意之辩,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已经发现了言意之间的矛盾。
《周易·系辞》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当时人就感到语言难以穷尽其意。
庄子《天道篇》指出,“语有贵焉,语之所贵者意也”,《秋水篇》又云:“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可见,庄子也是反复强调“意”是难以言传的。
003、荀粲祖述了庄子之说,认为《周易》中微妙的玄理是卦象不能穷尽的,强调的是意内外言,言不尽意。
荀粲为玄谈中人,他的有关言意系的论辩,说明当时玄学家开始重视言意理论,并用它来发展玄学的意理。
004、言意之辨的深入发展,又与当时人物品鉴的风气有关。汉魏以来人物品鉴,由原来的重骨法形体转为崇尚内在精神。
魏时刘邵《人物志》,已言“神鉴之难”;
葛洪在《抱朴子·清鉴篇》提出人物微精,形神往往不一,单从外貌骨法来察鉴,就易失之皮毛,所以必须瞻形得神,由表及里。
但气韵神态,又不同于具体的骨法长相,它非言语可以细述,只能意会,所以言意之辨中的某些议题又被援入人物品鉴领域。
西晋欧阳建在《言尽意论》中说钟会、傅嘏等人在论述识鉴人物时,常常引用“言不尽意”论,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
后来王弼进一步发展了这种学说,创定了自己的言意理论。
005、王弼为玄宗之始,深于体用之辩,故上采言不尽意之意,加以变通而立,而主“得意忘言”。
006、王弼强调得意忘象,注重对精神本体的会晤与把握。王弼在解释《周易》中“意、象、言”三者关系时提出,言是为了说明象的,象是为了用来传达意义的。言之与象、象之与意,都是从属关系;他进而指出,停留在表面的言和象之上,是无法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的,他认为要获取事物的真谛,就必须勇于舍弃外在形式,深入领略内在精神实质。
007、王弼提出的得意忘言认识论,同他反复强调的崇本息末的方法是一致的。玄学正是依恃得意忘言论,才在魏晋和南朝牢牢的站住了脚跟,成为人们广泛信奉的哲学理念。
008、言意之说渗入美学领域时,意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从抽象概念变成了审美情思,在书法美学中被广泛运用。
传卫夫人的《笔阵图》云“意前笔后者胜”;
王羲之《题笔阵后图》云“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王僧虔《笔意赞》、袁昂《古今书评》说“钟繇书意气密丽”等,都说的是作者体现在书法中的思想情感。
绘画中,谢赫等人也把意作为画家创作情感的概念来使用。
009、言意之辨引入审美领域,正暗合审美创作的规律。在原来言意之辩中,意指精神本体,所谓得意忘象,指人们对事物由表及里的理性认识;言不尽意,则指人们在理性思维时,不能用语言文字,把头脑中的概念完全准确的表达出来。
010、这一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家在创作实践中已经看到,陶渊明在《饮酒诗》中说“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就说明作者捕捉、感受到了审美对象的意蕴,形成了一种主题情思,但这种情思又苦于用语言来辨析表达,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西晋卢湛《赠刘琨诗》书中也提出,自己“感存念亡,触物眷恋”的复杂感情,难以用语言完全表达出来;
南朝赋家江淹在《别赋》中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人们各种各样的离别之绪,感叹这些离愁别绪难以用语言穷尽;
嵇康经常慨叹,自己在音乐中体现的心境意緖难以为人所知,《酒会诗》中说“钟期不存,我志谁赏”;
阮籍的《咏怀序》,历来以索隐为难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