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礼教吃人,还吃外国人

一、社会要有主旋律

人们在社会规范里耳闻目染,这些行为规范成为人们的基因和观察世界的标准,并心安理得。像阮籍、李贽(zhì)那样的另类,不容于人,天生被厌恶。
熊毅认为:任何一个社会,最自然的发展趋向总是价值一元化、行为规范标准化,我们今天的多元化实在是不得已的结果,又从这样的既成事实认识到多元化也有多元化的好处。

我的意见,与熊逸老师商榷:

熊毅这话要前置一个条件,不能把话说得绝对。任何一个社会最自然的发展趋向并不是价值一元化,我认为恰恰相反,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应该是朝着更复杂、更多元的方向演进。我们今天的多元化也不是不得已的结果,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熊逸想要表达的意思大概是:任何一个社会,要想高效运转,就必须建立起一套人人认可并遵循的规则,也就是尤瓦尔.赫拉利说的“靠想象建立起来秩序”,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有可能实现大规模的分工协作。否则,今天世界上的许多事情根本不可能完成。

二、外国也有礼教,而且也吃人

礼教就是社会规范,就是由人们组成的群体,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经过长期博弈所形成的一套行为规则和意识形态。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礼教,不分中外。只不过不同的人群组成的社会,礼教各有差异罢了。

加缪的小说《局外人》,就是描写了一个离经叛道的人默尔森,他不按规则出牌,违背社会规范,最终受到礼教惩罚,被判处极刑的故事。

默尔森最大的特点(或者罪过),就是过于真实,不善伪装。说得好听叫“遵从我心、特立独行”,说得难听就是“无视公序良俗、毫无道德底线”。

默尔森因为过失杀人被起诉。在调查过程中,默尔森的种种“漫不经心”、“无可无不可”的异于常人的举止,虽然看似人畜无害,实则与人们公认的社会规范格格不入,他的这种漠然态度于是产生出撼动纲常的巨大力量,激怒了所有知礼守节的人,他让所有人都本能地感到威胁:你跟我们不一样!

所以站在礼学角度理解《局外人》,会发现小说里的司法审判并不荒诞。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https://v.qq.com/x/page/b0527d25x6e.html
    MAXMAN1阅读 689评论 0 0
  • 0900等徐长波下班,好把医疗本给他。在世纪国旅行等他。预计需要等25分钟。 李笑来关于柳比歇夫时间管理的评论:柳...
    嗨嗨皮皮的阅读 1,105评论 0 0
  • Gossip实现一篇关于gossip描述的很好的论文,NoSQL 数据库中的分布式算法 Gossip protoc...
    KEEEPer阅读 3,462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