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一部爱情教科书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经典作品总是多义的,因为内涵丰富,不同的人,不同的年龄阶段,总能读出不同的意味。

文坛泰斗鲁迅,写过很多题材的小说,只写过一部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那就是《伤逝》。

《伤逝》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剧。一对相爱的恋人子君和涓生,挣破家庭和社会的一切阻拦走到一起,最初的甜蜜过后,矛盾逐渐增加,因为涓生失业,生活陷入了困顿中。

经过一番现实的考量后,涓生提出了分手。原本和家人决裂的子君,不得不又回到了家的牢笼里。不久后,涓生听到了子君去世的消息。

一伤一逝,这是一出爱情陨落的悲歌。

鲁迅就是鲁迅,当徐志摩们都在大唱爱情赞歌时,他反其道而行之,从爱情中挖掘人性,透视社会。即便写爱情,也是一样地忧愤深广,一样地深刻冷峻。

这也是鲁迅作品不为一些人喜爱的原因,因为他写出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读起来不免有些沉重了。

不如读读《你是人间四月天》《雅舍谈吃》这样的作品,多么轻松愉悦,让人身心松弛。

这里丝毫没有贬低其他作品的意思,其实我也很喜欢浪漫和闲适风格的作品。

文学本来就应该是百花齐放、风格多样的,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受众。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你喜欢谁的作品,尽可以读就是了。

《伤逝》是多义的,可以从多种角度去解读。可以从人性角度解读,也可以从社会角度解读,今天我只从爱情的角度去解读《伤逝》。

很多人一说到《伤逝》,就会想到那句著名的话——“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往往会把这句作为子君涓生爱情悲剧的解释。

在我看来,这种解释有些断章取义。

这部小说的副标题是《涓生的手记》,全篇是从男主的视角叙述的,那句著名的话也是涓生对这段爱情悲剧的注解,拿来解释整个事件有失偏颇。

导致子君涓生爱情悲剧的原因有很多,物质的匮乏,生活的困顿只是其中一个原因。

“贫贱夫妻百事哀”,子君没有工作,涓生是家里的经济支柱。涓生失业后,家里一切开支都没了着落,生活都无以为继,爱情自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但这些都只是外部原因,所有的裂变都是由内而外的,真正摧毁爱情的,是他们的思想差异。

爱情可以消弭一切差异,但只是暂时的。

刚陷入爱情的子君和涓生,狂热地交流新思想,“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易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青春的躁动,爱情的狂热,使他们意识不到差异的存在。

然而涓生之爱子君,不过是“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子君的勇敢多半为了获得选择的自由——“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他们以为,这就是爱情的全部;他们以为,相爱的人在一起了,生活就圆满了。就像童话里,王子和公主在一起,故事就结束了。

他们哪知道,对爱情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子君在义无反顾的抗争之后,终于挣来了爱情自由。然而和涓生同居后,她很快就扎进了生活的漩涡里,把全部精力用来做一个家庭主妇——这就是她对爱情的全部理解。

子君的功业,仿佛就完全建立在这吃饭中。吃了筹钱,筹来吃饭,还要喂阿随,饲油鸡;她似乎将先前所知道的全都忘记了。

涓生显然有着清醒的意识: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但他只是嘴上说说,并没有真正帮子君成长起来,反而轻视子君的付出,最后甚而至于嫌弃她了。

她早已什么书也不看,已不知道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了,倘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是虽战士也难以战斗,只得一同灭亡。

当初不惜和所有人决裂也要在一起的两个人,在一起后却渐行渐远,终于成为熟悉的陌生人。

涓生的失业,不过是压倒爱情的最后一根稻草。

越是困苦的环境,越能考验一个人的人品。涓生的自私冷酷在此时暴露无遗,他明知在当时情形下,子君无路可退,还要把残酷撕裂给子君看。

一句“我已经不爱你了”,像一把匕首刺进了子君心里。从那一刻起,子君的心已经死了。后来死的,不过是她的躯壳。

从始至终,子君恐怕都不明白自己追求的爱情到底是什么。她只有最初单纯盲目的热情,以及后来嫁夫随夫的盲从。对于爱情以及爱情的意义一片茫然。

爱情的意义是什么?

爱情的最大意义不是奉献,也不是索取,而是找到和你相似的灵魂,并以他/她为镜子发现你自己,找到你的存在价值。

如果连自己都没有了,爱情还有什么意义?

子君所谓的独立意识其实空洞而苍白,真正的独立不是嘴巴喊喊那么容易。

她没有工作,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来养活自己,不是依靠家里就是依靠涓生,这也为她的悲剧埋下了隐患。

她以为走出家庭就是追求自由,走向涓生就是走向爱情,却没料到还有更深的残酷藏在爱情里。

人生最痛苦的是无路可以走——鲁迅

鲁迅先生早在《娜拉走后怎样》里就预见到: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

离开了涓生,子君只有回到牢笼一样的家里,面对所有的白眼和鄙夷,终而至于死去了。

在《伤逝》里,鲁迅质疑了当时青年男女追求的所谓爱情,爱情不是一种时髦,不理解爱情却盲目追求的教训是惨痛的。

鲁迅先生的担心不是多余的,时至今日,《伤逝》描述的爱情悲剧依然在上演着,其中揭示的道理在今天依然不过时。

如果将《伤逝》作为一部爱情教科书,它至少可以告诉我们两个爱情真谛:

1、爱情不是人生的所有,婚姻也不是人生的终点。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放弃自身的成长,要尽可能和你的爱人共同成长;

2、不管你是否追求爱情,一定要实现经济独立。那样你才有信心追求自由和幸福,即使你的爱情梦破了,你也不至于无路可走。

在作家亦舒的《我的前半生》里,子君终于觉醒,她在婚姻破裂后继续成长,实现了经济和精神的独立。

这是向大师的经典作品致敬,也为读者圆了一个梦。

末尾彩蛋:我的简书优秀创作者通过了!分享一下我的喜悦 ,记录这一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