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学生时代的我,痴迷苏轼的诗词,佩服苏轼的乐观豁达,佩服他把自己的人生过得有趣有味,佩服他一生风雨,却泰然处之,把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潇洒。

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读完《苏东坡传》,思绪万千。林语堂曾说: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也有人说: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苏轼的一生,是奔波的一生。他一辈子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大宋境内,他的足迹踏遍十几个州县,而且都不是浮光掠影式地走一走,都可算是“深度旅游”。

其实在古代,出门远行和现在截然不同,没有高铁,没有高速公路,过程自然是艰辛的。林语堂说:“我写苏东坡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

林语堂以时间为轴,按照童年、青年、壮年、老年、终了等不同阶段,叙述了东坡居士传奇的一生。

公元1037年,宋仁宗三年,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州,苏家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家庭,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后来都成了名人,鼎鼎大名的唐宋八大家,苏家就占了三个。

如今在眉州城内仍有一座三苏祠,那就是苏家故居了,苏洵属大器晚成的励志典型,他“二十七,始读书”,没有进士学历,却终成一代大家。他以身作则,对苏轼和苏辙的教育十分严格,幼年的苏轼深受其父影响,发奋读书。

1056年春,21岁的苏轼,跟弟弟随父进京赶考,穿剑阁,越秦岭,耗时两个多月来到东京汴梁。

自从离开故乡后,苏轼一生只回去过两次,一是母亲去世,一是归葬父亲。故乡眉州,成了他反复在诗词中遥望、但始终不能抵达的念想。

1064年,妻子王弗病逝,年仅26岁。苏轼夫妻感情很好,两人敬爱有加。妻子病故后,苏轼悲痛欲绝,十年后仍无法忘怀,写下了这样的泣血诗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1076年中秋节,在密州期间,苏轼非常想念弟弟苏辙,乘着酒意,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也成了千古绝唱。

苏东坡一生起起落落,在政治得意之时,他从没有搞过权力斗争、拉帮结派,而是心系百姓、为普通大众发声;在被贬流放后,他从不抱怨,依然乐观向上,即使再大的困难也没有改变过他的意志。

流放海南,是他一生最大的低谷。他在写给朋友的信里说,“尚有此生付与造物者,听其运转流行坎止无不可者,故人知之,免忧煎”,透露的仍然是豁达与豪迈。

可见他的人生快乐来自那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达观的人生哲学。而这一切,都汇聚成了苏东坡的强大人格。

人生本就是一场修行,从哭泣中诞生,在哭泣中终止。一呼一吸之间,仅仅是个蜉蝣般的过程。

叔本华说:人生的本质是痛苦。然而,芸芸众生,还是要拼尽全力,努力过好属于自己的、唯一的一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