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黄历,大家都睇到了吧?
色即是空,而乱花就迷人,杯弓蛇影矣!
千江有水千江月,只身对影成三人!
心不动,泰山崩于前色变无碍
一团和气,麋鹿兴于左目瞬无妨…………
一团和气,和气生财,
今日,七月廿二,欢喜迎财神!
(转载)乙巳年七月二十二日醒来背禅诗
一、原文
【清】敬安禅师《色空无碍颂》
树枯自回春,
心空岂滞境。
灵溪虽湛然,
不拒花枝影。
二、注释
色空无碍:指色空两不相碍,可以共存。色,指一切能变坏而有质的东西;空,指一切现象都是因素和条件和合而存在的,所以没有永恒性、独一性、主宰性的空性。
2.颂:是佛教十二种文学体裁之一,佛经中的唱词,是佛教一种赞颂佛教教理的诗歌。
3.灵溪:有灵性的溪水。
4.湛然:清澈之意。
三、赏析
这是一首阐述佛教“色空不二”思想的哲理诗。色虽然是有形之事物,但因为色的有形之物都是因缘所生,并非本来实有之物,所以是空性的。
《心经》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因此,色和空不是对立的,只要理解了因缘所生的道理,色空可以互相共存,两不妨碍。只要理解了“色空不二”的思想,也就不会执著于色相。心空空一切,对于色的存在也便能理解并且容纳。
此诗就是借大自然色相的存在与心空之间的关系来说明这一道理的。
树枯回春是色的存在,但这种现象的存在是许多种原因与条件因缘和合才产生的,有土壤、水分、阳光等等,脱离这一切,树终归是空,因此只要心空就不会被这种色境所迷。 清澈的水也如空虚的心,并不拒斥外界色相的进入,岸上花枝影倒映于清澈的水中,并不会搅乱水。禅宗有道:“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井底水无痕。”色相终归是空性,又如何能使心为之动呢?
四、作者简介
敬安禅师(1851—1912),晚清僧人,俗姓黄,字寄禅,湖南湘潭人。
同治七年(1868)从湘阴法华寺东林和尚出家。后历住街阳罗汉寺、长沙上林寺、宁波天童寺等。住宁波阿育王寺时,自燃二指供养佛,因称八指头陀。
1912年约集江浙大寺代表组织“中华佛教总会”并被推为会长。是年八月,卒于北京法源寺。著有《嚼梅吟稿》、《八指头陀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