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护念,善护口业》

2020.8.1    佳豫

《善护念,善护口业》(解读论语第167天)

日经第492篇(先进第十一)

经典原文1: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於室。

子张问做善人的方法。孔子说:“如果不沿着前人的脚印走,其学问和修养就到不了家。

我们看到,有些人其实挺善良的,可他们的生活却过的并不怎么样,而且也没见有多大的修为。

听说过一句话叫:好人没好报,坏人活千年。好人的确没有好报,有时候好心还会办坏事。

有一个善良的年轻人,偶然的一天,在家附近遇到一个乞丐,看他很可怜,就答应他,每个月资助他200元,供他吃喝用度,保证他的正常生活。乞丐非常感动,连声称赞他是一个好人。

日复一日,寒来暑往。

两年后的一天,他对乞丐说:这个月只能给你100元了。乞丐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他解释说:我要结婚了

又过了二年,他对乞丐说:以后每月只能给你50了。我的孩子马上就要出生了,家庭开支很大,手头很拮据。

乞丐听后,勃然大怒说:你凭什么拿我的钱去养你的老婆孩子!

所以,我们去给乞丐钱,事是好事,人也是好人,心也是好心。可是,在人格上并没有真正把乞丐立起来,他们还是没有尊严的活着,而且还会觉得伸手拿钱理所当然。也就是说,非但没有解决社会问题,反而还会助长社会的歪风邪气。

财布施当然没有错,如果能同时让他人拿的有尊严,那就更好了。也就是说,要让对方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

所以,孔子说,要想得善人道,就要先看一下,学习一下圣贤的行为和足迹。不入室就是不能成为圣人,孔子真正入室的弟子也就只有颜回一个。

孔子在这里指出的善人:虽然善根深厚,天性纯良,如果没有好好修行,就不能够成为圣贤。

如,儒家有三个学位:第一个是君子,第二个贤人,第三个圣人。孔子就有72贤士。

如,佛家也有三个学位:第一个是阿罗汉,第二个是菩萨,第三个是佛。

我们可以看到,要拿到第一这个学位都不容易。就像现在,拿第一的人都值得敬佩。

为什么我们古往今来只见到一个孔子,没见到第二位孔子?!因为世人大部分都不如孔子好学。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最大的原因就是好学,而且终身好学不断,所以他才能够入圣人之室。

老子也是好学之人,当图书馆管理员时,把藏书室的典籍都翻阅了。

我们的习性也不是一天两天的,所以,我们要体验圣人的体验,认真努力,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弥补自己慧根的不足。

你爱神,神爱众生,如果你不爱众生,那你就不是神。

你爱神,神爱众生,如果你也爱众生,那你就是与神同在。

经典原文2:孔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孔子说:“听到人议论笃实诚恳就表示赞许,但还应看他是真君子呢?还是伪装庄重的人呢?”

论就是口头讲出来的话,笃是笃实,就是口无择言。我们的口业一定要清净,不该说的话不说。

圣人讲的话都记录在经典里,该讲的好话都讲尽了,我们不需要再去选择,只要拿这个经典对照,经典里没有说的,我们就不讲,只讲经典中提倡的,这叫口无择言。

当然,毕竟时间上,时代背景上都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学习就不能太呆板,不是依葫芦画瓢,按部就班,没有自己的主见。

那经典里面规定不能讲的,就最好不讲,必定有它存在的道理。

如,妄语不能讲,妄语就是骗人的话,自欺欺人最后被人欺。

如,恶口不能讲,也就是说骂人的话,粗言烂语不能讲。

如,两舌不能讲,两舌就是说是非的话,比如张家长、李家短的。

如,绮语不能讲,就是花言巧语,欺骗人,不诚实的话不能讲。

绮语也包括无益语,就是说对自己、对众生都没有任何利益的话,不要去讲,那叫废话。

一切话要笃实,才能清口业。身、口、意为什么先讲口业,因为口业最容易造,不知不觉就讲错话,不知不觉就讲人是非。所以《无量寿经》里面先讲:善护口业。

家里讲两舌就会家庭不和,团队两舌就是团体不和。

所以,相由心生,有什么样的心就会有什么样的容貌。心地庄严,容色就庄严;心地清净,身体就健康。

孔子这里是希望自己的学生们,不但说话要笃实诚恳,言行还要一致。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