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读书辨》
东兰台居士撰
序
岁在阳和,春归兰渚,溪畔萱芽初绽,恰与吾春萱诗社诸春友雅集。社中同人,皆嗜书如命,每值风日清嘉,或聚于竹轩,或散于林麓,手不释卷者十有八九——有临《昭明文选》品藻辞章者,有展《通鉴》探论兴衰者,亦有披唐诗宋词逐句涵咏者,墨香与萱香相融,书声共溪声相和,此乐何极!
尝观世之众人,或溺于浮名,目不见卷册;或困于俗务,心不向典籍。唯吾社春友,皆知“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晨兴则对晨光展卷,夜阑则就灯影研篇,于史书中观古今之变,于哲籍中悟处世之智,于文辞中养浩然之气。故同人言谈间,多有典据;论事时,常含灼见,非唯文采斐然,更见胸襟开阔——此皆读书之功也。
昔年偶作《观世读书辨》,意在辨读书与不读书之异,今值诗社雅集,重览旧稿,见诸友耽书之态,愈觉斯作非为空言。遂补缀成篇,弁以小序,既记春萱诗社嗜书之风,亦冀以吾社同人读书之乐,劝勉世人:春有萱草可慰心,案有诗书能益智,莫负春光,莫疏典籍。时春日既望,东兰台居士谨识。
正文
筑室依兰渚,帘摇碧涧声。
朝来观世事,人境两分明。
其一常抱卷,灯影伴残更。
览史知兴废,研经识浊清。
胸涵千卷后,尘事自心平。
遇事能筹策,言谈引典经。
神随文墨远,不被俗情萦。
其一疏书久,耳目逐浮名。
凭耳论真妄,随流定重轻。
困时徒怅惘,歧路失前行。
语涩难表意,心浮易自惊。
流年空过隙,回首竟无成。
堪叹读书意,非唯缀藻英。
胸中存丘壑,方能辨晦明。
吾侪当勉力,莫负案头萤。
《观世读书辨》解析:序与正文的核心意涵
全文以“读书”为核心,借春萱诗社的雅集场景切入,一边对比“读书”与“不读书”的差异,一边传递对读书价值的推崇,可分序、正文两部分拆解:
一、序:以诗社实景,铺垫读书之“乐”与“用”
1. 场景与人物:开篇点明时间(春日)、地点(兰渚溪畔)、人物(春萱诗社“春友”),描绘诗社众人“嗜书如命”的画面——有人读《昭明文选》品诗词、有人读《资治通鉴》论兴衰,墨香混着萱草香,书声伴着溪水声,先写出“读书”的雅致与乐趣,让“读书”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鲜活的生活场景。
2. 对比与铺垫:接着对比“世人”与“春友”——世人要么沉迷虚名、要么被俗务困住,看不见书本;春友却懂“书能医愚”,早晚都在读书,还能从书中悟到“古今之变”“处世之智”,连说话、论事都有依据、有见地。这既突出了诗社“爱读书”的特点,也为后文正文对比“读书与否的差异”做了铺垫。
3. 作序目的:最后说明写这篇《观世读书辨》的原因——早年就想写“读书和不读书的区别”,如今见诗社朋友爱读书的样子,更觉得这篇文章有意义,于是补写序言、整理正文,既记录诗社风气,也想劝世人:春天有萱草能宽慰人心,案头有书能增长智慧,别浪费春光、别忽略书籍。
二、正文:以对比写诗,说透读书之“益”与“失”
正文用五言诗的形式,分“读书者”“不读书者”两组对比,最后再升华读书的本质价值,逻辑清晰:
1. 第一组:写“常读书者”的状态与收获
①日常状态:“常抱卷,灯影伴残更”——每天抱着书,连深夜灯光下都在读,先勾勒出“勤读”的画面;
②核心收获:
认知上:“览史知兴废,研经识浊清”——读历史懂朝代兴衰规律,读经典能分清是非善恶,认知有深度、能辨对错;
心态上:“胸涵千卷后,尘事自心平”——心里装了千卷书后,再面对生活琐事,自然能平静看待,不被烦恼裹挟;
能力上:“遇事能筹策,言谈引典经”——遇到问题能想办法解决,说话时能引用经典、有依据,不空洞;
精神上:“神随文墨远,不被俗情萦”——精神能跟着书中内容超越现实,不被世俗的人情世故困住,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2. 第二组:写“不读书者”的状态与遗憾
①日常状态:“疏书久,耳目逐浮名”——很久不碰书,耳朵、眼睛都被“虚名”吸引,比如追求别人的认可、表面的风光;
②核心遗憾:
判断上:“凭耳论真妄,随流定重轻”——只能靠听来的碎片化信息判断对错,跟着别人的看法定“重要”或“不重要”,没有自己的主见;
困境中:“困时徒怅惘,歧路失前行”——遇到困难只会迷茫叹气,走到人生岔路就不知道该往哪走,缺乏解决问题的思路;
表达与心态:“语涩难表意,心浮易自惊”——说话找不到合适的词,说不清楚想法;心态浮躁,一点小事就容易慌;
结果上:“流年空过隙,回首竟无成”——时间像缝隙里的光一样溜走,回头看却没做成什么事,暗指“不读书”会让人缺乏成长的根基。
3. 结尾:升华读书的本质价值
“堪叹读书意,非唯缀藻英”——最该感叹的是,读书的意义不只是“装点文采”(比如会写漂亮句子);“胸中存丘壑,方能辨晦明”——真正的价值是“心里能装下天地丘壑”(有格局、有见识),才能分清“黑暗与光明”(看清事物本质、不迷失);最后“吾侪当勉力,莫负案头萤”——劝自己和身边人(包括诗社春友、也包括世人),要努力读书,别辜负案头那盏“萤光般的灯”(代指读书的时光与机会)。
简单说,全文核心就是:用诗社“爱读书”的例子开篇,再用诗对比“读书者的通透”与“不读书者的迷茫”,最后告诉大家——读书不是为了“装样子”,而是为了长见识、稳心态、明方向,要珍惜读书的机会。
#春萱诸子# #东兰台居士# #诗词母教# #母教诗译# #春萱诗社# #春萱雅集共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