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汉高祖传》“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
这里明确的就是,刘邦在发迹之前,曾经担任过泗水亭亭长一职,他正是从这个基层岗位上起步,继而成为汉王,最终登基称帝的。
刘邦这个亭长,怕是有很多人都不清楚,这到底是个什么“官”。何为亭长?亭长一职,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
战国时始在邻接他国处设亭,置亭长,任防御之责。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出土于云梦的秦简上有“市南街亭”等语。《续汉书·百官志四》刘昭注引蔡质《汉仪》,谓洛阳二十四街,每街一亭,十二城门,每门一亭。
战国时,各国为了防止他国百姓冒入本国领土,因此,就在两国交界处,设亭长一职,其作用主要为防御之用。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采用郡县制,将天下分为36郡,郡在上,县在下,郡和县属于地方上的行政单位。
而在县之下,还设有乡,当时并没有乡长这个说法,一个乡分别是由三老、啬夫和游徼共同来管理。
乡是不是最小的行政单位呢?当然不是,在乡下面,还设有“亭”。按照史料中的记载,一个乡一般设有十个亭,并且,亭也不是最基础的行政单位,在亭之下,还设有“里”。从上面历史记载发现,秦朝在地方上的行政区域以及级别划分为:郡、县、乡、亭、里。
郡所能管辖的范围以及人口,与我们现代的一个省差不多,按照这种方式区分,那么“亭”所对应的,就差不多是我们现代的一个村,至于里,基本是就是现代的一个居民小组或者是生产队。
由此可以得出刘邦所担任的职务,泗水亭亭长,也可以称呼他为“泗水村村长”。
泗水亭在哪里呢?秦朝时归属泗水郡(又名泗川郡,汉朝改为沛郡),这个泗水郡的管辖范围,大致包括如今的徐州、宿迁、丰县、沛县以及安徽北部、河南东南部的部分地区。
泗水郡的郡治(相当于省会),秦朝时设在沛县,也就是刘邦的故乡,而刘邦所管辖的泗水亭,就处在沛县之中。
亭长的职权范围。
《汉书·百官公卿表》则谓十里一亭(里,据近人研究,当指距离而言,非乡里组织之里)。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满期之人充任。此外设于城内或城厢的称“都亭”,设于城门的称“门亭”,均置亭长,其职掌与乡间亭长同。东汉后渐废。
按照秦朝“十里一亭”的设置,一个亭长,会管十个“里长”,也就是说,相当于可以管十个现代的生产队。从这个职权范围来看,刘邦的职位也不算太低了。
通过上述历史文件记载我们就可以看出,所谓亭长,就是秦朝时期的一个基层负责人,相当于我们现代比村长大,比乡长小的一个职务,算是当时的基层公务员之一。
亭长与我们现代的村长不同的是,虽说其吃的是皇粮,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亭长不能称之为“官”,只能算做“吏”。
为什么呢?因为在秦朝时,县长以下均没有品级,就是说,包括乡、亭、里这些基层机构的所有成员,都是无品级的。没有品级,自然就不能称之为“官”。
一般来说,亭长的工作大概分为三大块,分别是负责治安工作、负责外来人员登记与管理,以及负责一些民事工作。
当然,也是凭借着这个职能,刘邦在整个村里还是有一定地位和威望的,并且他也凭此认识村里很多人,比如樊哙、周勃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