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藤麻理惠|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



01

近藤麻理惠,日本整理大师。她从幼儿园大班起,就开始阅读主妇杂志,她热衷于打扫、整理、烹饪与缝纫等家务。15岁那年,她便正式开始了对家庭内务整理的研究。

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她开始了自己的整理咨询业务,并发展出“麻理惠心动整理收纳法”。

2012年,她的第一本书《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出版后,迅速成为了畅销书,在日本引发了整理风潮。之后又在世界31个国家翻译发行,销售量累计突破了200万册。

2015年,近藤麻理惠被美国时代杂志评选为“影响世界的100人”之一。如今,作为一位知名的整理专家,她除了为客户提供一对一的家居整理指导,还成立了整理学校和整理协会。

家庭内务整理被麻理惠做成了一种艺术,让我们从另外的角度去体会着整理带给我们生活的真正意义,也带动了人们对简约生活、断舍离的体验和接纳,同时思考我们对生活的态度转变。

02

关于整理,作者明确提出了最关键的一点是,改变意识。

虽然改变人的意识绝非嘴上说的那么简单,但是只要我们采取正确的方法,就能让自己的整理意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当我们搬走家里清理出来的垃圾袋后,房间顿时为之一亮,虽然只经过几小时的整理,却令房间呈现出了非常罕见的变化。那些原先被物品占据的部位露出了我们从未见过的地板,就像别人家的房间一样。飘浮在房间里的空气也显得透明轻盈,连内心都变得澄净通透了。

但是这样的方式对中国人传统的整理有着极大的冲击,特别是经历过贫穷时代的人群,大部分人都很难接受这样的生活方式。

所以作者又提到“我们养成每天整理一点的习惯”,看起来这句话也并没有毛病,但是,如果养成了每天整理一点的习惯,那么你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不会整理好。即使经过反复的整理,依然会发生反弹现象,这不是房间里物品的问题,而是整理者想法的问题。

而最好的整理作者提到应该要做好两件事:一是确定物品的弃留,二是设定物品放置的位置。如果能够做好这两项工作,那么无论是谁都能进行完善的整理。

物品都是可以明确计数的,如果一个一个确定它们的弃留,一个一个设定放置的位置,必然会达到“顺利实现完善整理”的最终目标。“完善整理”是每个人都能轻易做到的,也能确保反弹现象不再出现。

俗话说:“房间之乱是心乱。”整理过后,房间处于整洁的状态,自然会触及自己的心情和内心,而我们之前极力逃避的整理问题,不管是否情愿,现在都必须着手解决。因此,从开始整理的那一刻起,我们就相当于被迫重新启动自己的人生了。

所以,整理不过是一种手段,整理本身不是目的。真正重要的是整理过后要如何继续生活下去。

03

收纳法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整理的方法,但是终究不过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解决方法,根本不能够解决整理的问题。我们的房间不整齐,不是没有进行收纳,而是那些被收纳的物品几乎都是无用的东西。比如,我们经常会觉得这个东西可能在未来会用上,所以会把东西收拾好放到柜子里面,然而事实上,这样的东西最终是不会被我们翻出再使用了。

所以收纳法的弊端在于,当物品被装起来后,整理的问题看似得到了解决,可当收纳空间再度被填满的时候,房间又会变得杂乱无序,于是再次逃向更简便的收纳法......从而掉进了一个无法摆脱的恶性循环。

既然收纳不是整理的最佳方法,那么,我们该遵循什么样的整理理念呢?

实际上,整理要从丢弃无用的物品开始。首先,请用“丢弃”的方法来完成整理的第一步。然后,再按正确的顺序进行一次短期的、彻底的整理,这样就不会回到原来的杂乱状态,这就是“整理的魔法”。

整理并不是把这里的物品移动到那里,再把这里的物品收纳到那边的架子上。作者始终认为:“整理的九成得靠精神。”如果没有这种理念,即使丢弃再多的物品,花再大的精力仔细收纳,也必然会原形毕露。

人们必须亲自体验过一次彻底完善的整理。在整理时,请一件一件地判断,自己所拥有的物品是该丢弃还是留下,并且为留下的所有物品设定位置。

04

整本书,作者虽然说的是关于整理的方法,但其实是告诉我们如何去面对自己的人生,她提到“整理,就是对过去的整理”。其实是想让我们明白,人生中什么是必要的,什么是不必要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

整理就跟我们自己的人生也是一样的,会有很多选择,不同的选择带给我们的结果也就不一样。

另外一方面,这些看起来很平常的事物,如果我们努力做得更好,也会我们开启一片新的天地,我们缺乏的不是美,而是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我想亦是如此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