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校园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我庆幸,我上学的学校,都有那“园”的感觉,可以称之为“校园”。“园”是方型的所在,有围墙,有大树,有花园,重要的是有情趣。

中小学时我们的校园,是县城原来叫泰山庙的寺庙改过来的。厚重木质红色的大门,对着大门的是一座很大的殿堂,跟常见的大雄宝殿一样,造形庄重大方,有气势,青砖青瓦。一进校门,两边是对称的厢房似的平房,是老师的办公室。房前有树和带状花园。

校园除过刚进去时的开阔和操场的开阔,又分出许多的小院落,中间有小路连接。许多院落的门是青砖拱门,跟有的公园小门似的。教室都是平房,就在不同的院子里。教室有前后门,木窗户上镶着玻璃。连接教室的引路全用卵石铺成,走在上面格外不同。操场比较大,应该是用三合土铺的,早操或体育课,得着实在操场上跑。运动会便是整个校园的节曰。从春到秋,泥土的气息、阳光的气息、花草树木的气息,透过木头格子的玻璃窗户都能嗅到。冬天,同学们便站在各自教室前晒太阳,挤来搡去。下了雪就各扫各教室门前的雪,堆起来,下课了打雪仗。

校园中的我们着实是特别。每天背着一根带子的斜挎着的布书包,瘪瘪的。书包都是家里自己做的,花色样式质地各有不同。夏天白布衬衣蓝裤子,秋天白衬衣换成了蓝色的中山装,胶鞋或布鞋,不露大拇指的不多。大部分女同学都扎着两根小辫子。上课就稀里糊涂上课,下课就没心没肺地玩。童年少年时代的快乐基本在校园。

最亲切的是校工手摇的铜铃铛。看着时间,上下课时,校工手持铃铛,从前院开始,边走边摇。“叮当叮当叮当”脆脆的铃声便指挥我们冲进或冲出教室。还有冬天自制的取暖的小火炉、上晚自习自带的拿墨水瓶做的煤油灯都让人格外温暖。

当然,最最亲切的还是早读时或语文课时从各个教室传出的整齐的琅琅的读书声。大声读书的我们也许有口无心,但在外面听着,那是满心舒服的声音。

不是怀旧,后来我也在水泥钢筋的楼上上过课,总感觉读书还是院子里平房好。空间很大,脚总踏在坚实亲切的土地上,心似乎也没那么浮躁,老师也认真,学生也老实。

有时想象着过去的书院,尤其是看了《白鹿原》,特别敬重那位朱先生,对他所待的“白鹿书院”也特别神往。于是想,那才应该是读书的地方!

说来说去,还是不喜欢现在的看似漂亮的高楼中的学校。也只能叫学校,似乎没有校园的感觉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抬头看晚霞, 脚踩着繁星, 这是我曾幻想过的世界—— 即使倒转过来, 我也置身粉红色的云海, 抬头看见的繁星里,...
    晚颦阅读 231评论 2 6
  • 文/方妧 榴莲先生好像并不是很喜欢酱豆。 看得出来,有喜欢,或者说是好感吧,但是是浅浅的吧。 所以,酱豆觉得不能再...
    方妧阅读 221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