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国的弥留

我有诗云:

风萧萧兮入京城,寒夜烛光微摇。

一十七朝中兴梦,忠志之臣何处寻?       

万里江山暮,一把飞红间;

蹒跚君臣煤山上,俯瞰烽火流烟,

万事成悲转身去,多少黎民泪辛酸。

明月千古照,唯见薄纸黄。

这一切的一切还要从那天晚上说起。

1644年3月18日晚,北京城头的那片夕阳分外地红。

西风萧萧,草木如枯,此时的煤山上,一对模糊的身影相互搀扶着,他们拖着长长的影子,久久而立,四周的黑暗仿佛快要将他们吞噬。其中一人身着黄袍,面容无色,正细心地凝望着前方的火光,他隐隐地听到了,是贼兵的喊杀声。

突然,他仰天长叹,正迎着那片被火光熏得焦红的夕阳。

残阳如血!一个时代的落幕似乎正在酝酿······

斜阳东映,映在了他的脸上,望着前方的火海,他神色黯淡,默然无语。

“大明已经到这种地步了吗?”他双目微合,哀声叹息道。说罢,转身便回了皇宫。

“是时候处理自己的后事了。”他喃喃自语道。于是他拿上御剑,慢慢朝后宫走去。一步,两步,三步,他的内心纠痛极了,因为他即将把宝剑伸向自己的亲人,他的女人,他的孩子,为了大明皇帝最后的一丝尊严。

那一夜,发生了很多很多的事情。仓皇、痛苦、迷茫、愤怒还有不甘和希望这种种的感觉,正挤占在一个凡人的躯体里,他的忍耐已经快要达到了极点。

过了很久,闯军攻破了城门,赋兵如洪水般涌入北京城,城中的局势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人喊马斯声、刀突碰撞声,离他越来越近,他甚至可以闻到空气中飘弥的那股令人窒息的血腥味。

“真的要结束了吗?不,我不甘心!”

他急促地来到前殿,慌忙抱起了沉重的柱子,撞起了那独属于他宿命的钟声。一声,两声、三声······清脆的钟声回荡在空旷的大殿,声声刺痛着他的内心。

一下,两下,三下…撞击的频率越来越慢,声音也越显乏力。

突然,他停止了撞击。他再也没有耐心再等下去,因为他的等待换来的却是孤独,却是百无一应。

“文臣武将,宁有种乎!”

“我自登基以来,夙夜勤勉,不贪酒色;生活上,我简谱。对国家大事,我整天诚惶诚恐,尽心竭力,为何沦为如此境地啊!”

“日月昭昭,何薄于我?“他几乎声嘶力竭。

钟声慢慢消散,他怅望灰天,激荡的内心也慢慢归于沉寂,这也许是他最后的沉寂了。

“那就结束吧,就到这里吧!”他看向身旁那佝偻的老太监,太监缓缓抬起头,迎着皇帝凄厉的目光。君臣两人目视良久,却一语不发。

突然,一丝笑容从他脸上迅速地逝过,“还等什么呢?走吧,到时候了!”

沉沉的月色下,时常有大风呼啸而过。借着微弱的月光,在一位老太监的搀扶下,他擅擅微微地踏上了那条路。他将沿着这条弯曲而又陡峭的路,像他宿命的轨迹一样,最终到达他生命的终点——那棵歪脖子树!

微光拼命地跟着他们,照着他们。恰着微光,是他们模糊的背影,是他们蹒跚的步伐,还有他们前方的路。

煤山上,四周一片死寂。他直起腰,腑睡着这无限的江山,还有烽光四起的北京城,眼中交杂着留恋与无奈,还有悲愤

“江山如此多娇,可偏偏亡在了我的手里,我有何颜面见列祖列宗?“

十七年前,一个满腔热血的少年从他哥哥手中接过大明这个烂摊子,他下定决心,势必要完成大明帝国的中兴之业。面对亘古未有的天灾,面对遍地开花的农民起义,面对奸臣小人,面对势不可当的满清铁骑。面对消耗成空的库,他的期望似乎成为了一个笑话

大明实在是病入膏了……

他望着前方正在酝醇的黎明,只是默然无语。

“该走了吧,在黎明到来之前”,他仰天垂泪,久久怅望。

突然,他荒唐一笑,便转身,眼神坚定地朝那棵歪脖子树走去。慢慢的,慢慢的,他离那棵树越来越近,曾经那个满腔热血少年似乎早已被他抛在了身后,大明王朝也被他抛在了身后。

1644年3月19日,北京城的煤山上,崇祯皇帝自缢一棵歪脖树下。随他一同而去的,还有寿命长达270多年的大明王朝。

拂晓,一幢血红色的朝阳缓缓从东方升起,照亮了北京城下无数鲜红的尸体。

残阳如血,朝阳亦如血。江山易主,天下兴亡,如些之事罢了!

北京城里,李闯王他似乎正在焦急地寻找着什么,直到他看到这篇血昭,他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他缓缓张开这张开这封诏书,只见白布中出现一个个血红的汉字,说道:

“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追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相貌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瓦解,免伤老百姓一人!”

看罢,李闯王会心一笑,转身便回了皇宫。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