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十年

第一次抑郁发作那年,我29岁。此后经历了好好坏坏起起伏伏,有时躁狂,也有时复发。后来被诊断为”双向情感障碍“。

现在回想,在此前至少5年,我的生活中都有着挥之不去的抑郁情绪底色。这样算来,抑郁在我的生活中已经盘桓了10年,也跨越着我毕业、初入职场和婚恋最黄金的10个年头。抑郁还真是我最忠实的伙伴。

虽然抑郁在大众视野中已经不是新鲜事物,但在我看来,人们对于抑郁的了解有着太多的模棱两可,似是而非。

作为一种”精神性疾病“ (mental illness),至少在目前的科学条件下,抑郁的病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经典的医学解释是,"抑郁”是大脑内神经递质的传导出现了问题,可这仅仅是一种理论假设。“抑郁”更多的是一种个人体验,只有切身经历过,才知道滋味如何。就如同你只有真正爱过,才知道“心动"的感觉。所以"抑郁“那种难以名状的痛苦,很难用语言文字来表述,而即便表述了,未曾经历过的人也很难”体会“。有的时候,两个真正有着”抑郁“困扰的人聊起来,就好比久别重逢的战友,那些特有的、鲜见于各种记载的体验,就像接头暗号。一提起来,就知道是"同道中人“,油然生出一层"哦,原来你也在这里"的默契。

“战胜抑郁”是一个伪概念。每次抑郁发作的缓解后, 病人往往急于说,我已经"战胜”了抑郁,而真正有经验的病人知道,抑郁症是一场一生的“battle", 每次发作只是其中的一场“war"而已。虽然在很大几率上,病人有可能赢得了某场”war", 但最终还是会输掉整个"battle"。除非系统性的接纳和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生活全貌,并且执行有效的对策,否则"复发“几乎是一个必然的事件,而且不会很遥远。而就算没有临床性的“抑郁症”复发,病人的生活中还是会残留有慢性抑郁的影子,比如说,疲劳,缺乏动力,缺乏兴趣,行动力差,懒散,拖延,想法消极,情绪不稳定等。这些症状往往因其难以察觉而更可怕,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慢慢的,就习惯了。这些现象一样吞噬着病人的生命,偷走病人的生活。

”抑郁“的成因可以说和病人的生活方方面面息息相关,又因每个人的生活轨迹不同而因人而异。要想解决生活中这个"系统性难题“,坦白说,需要的不仅仅是药片,而是决心、觉察、智慧和品质。如果你可以通过奋斗和努力过上自己心目中的生活,抑郁的概率一定会大幅降低。

我,正是这"郁郁终生”中普通的一员。与"郁”同行的这些年,我经历着很多次的自怜、疑惑、沮丧甚至害怕。在我终于意识到,我一定不会是这路上的孤身一人的时候,我开了这个文集。

我希望这个文集是一个"集合令",那个坚强的、不认输的、勇敢的你、你、还有你,会因这些小文,我们聚到一起。陪伴和超越是这个文集的主题。我写,你也写,才会有属于我们共同的篇章。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总觉得要写点什么,克服一切的困难和险阻。 2016年快要过去了。 又老了一岁。 年轻的时候或者说小的时候总以为自己...
    惊鸿仙子阅读 290评论 0 0
  • 2014年8月中旬,那年你高考毕业,在我们村写生,我那会大一的暑假,在某地打工,受不了猥琐无知的老板,炎热的天...
    小鹿不不羁阅读 218评论 0 0
  • 作者张颖 在一个冰雪王国,有两个公主大公主冰灵灵,二公主冰灵儿,她们是一对好姐妹,有一天这他们发现了吸血鬼魔系,发...
    死了也要爱阅读 190评论 0 0
  • 三天的鼓励咨询师认证班 努力回忆小时候,寻找当时的感受、想法和决定 最初的信念,不知不觉放进了我们的人生旅行箱里 ...
    神经质的Gina阅读 394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