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峰浪尖那抹"红",是初心更是民心
石场乡党建工作办公室工作员肖雨
今年6月,贵州榕江遭遇百年不遇特大洪灾,8000余名党员干部以血肉之躯筑起“红色堤坝”,10.3万群众在“不漏一户”的承诺中安全转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汛救灾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国家安全。”这场惊心动魄的战役中,贵州党员干部用“随时准备牺牲一切”的担当,将党旗插在抗洪最前线,更以“25天完成95%城区功能恢复”的“中国速度”,诠释了“人民至上”的深刻内涵。当“村超”哨声在修复后的球场再次响起,当受灾群众住进免费客房,这抹穿越风雨的“红”,早已成为新时代最温暖的底色。
生死时刻,党员干部是冲不垮的“堤坝”。6月24日,榕江县城三次洪峰过境,水位直逼三楼,8000余名党员干部化身“生命摆渡人”。黔东南州消防救援支队副支队长王红江带领队伍,在齐腰深的洪水中徒手清理排水管杂物,24小时不间断作业,仅用2天完成全县53处积水点排涝;贵阳市消防员黎中豪操作“龙吸水”排涝车,每小时抽排3000立方米积水,确保城北学府小区地下车库尽快恢复通行。更令人动容的是,党员干部在转移群众时坚持“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累计安全撤离10.3万人,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道“移动堤坝”。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防汛救灾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国家安全”。榕江党员干部以“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担当,生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的深刻内涵。
重建战场,党群同心跑出“中国速度”。洪水退去后,榕江按下“重启键”。7月26日,“村超”球场以焕然一新的面貌重启,草坪更换、看台修复仅用30天完成,背后是200余名工人7天铺完8000平方米草坪的奇迹。贵州省统筹八市州力量组团援建,170余个子项目在25天内高效完成,城区功能恢复率达95%。
这场重建中,党员干部与群众“白加黑”奋战:毕节市住建局党员蒲晟带领团队,在老城区辅路铺设沥青,保障当日通车;常驰广场茶饮店老板朱先生,将5000杯免费奶茶送到“村超”现场,附言“消防官兵、军人免排队”。数据显示,灾后重建中全省8市州累计投入资金1100万元,1.2万名党员下沉一线,跑出了"中国速度",更传递了"中国温度"。
灾难淬炼,党旗引领凝聚“硬核”力量。从转移群众到清淤排险,从抢修设施到心理疏导,贵州党员干部用“硬核”作风交出答卷。省委书记徐麟在调研中强调:“要干群同心,多方聚力创造幸福新生活”。在实践中,基层党组织创新“网格化”管理,车民街道卧龙社区党委书记谭炯带领1000余名群众,24小时完成老街巷清淤;黔东南州消防救援支队党员突击队,在“七一”当天仍奋战街头,喊出“多清一条路,群众早一天回家”的誓言。
这场抗洪救灾,更彰显"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从AI机器人餐车到水陆两栖救援车,从"应急一张图"系统到5G基站48小时抢通,科技赋能让救援更精准。而八方支援的暖流——湘南父子开挖机清淤、广东救援队抽水两天两夜、苏南企业捐赠草坪,更诠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深厚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