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采石矶遐思

      历史书里反复出现的地方我都想去看看,其中就有安徽马鞍山的采石矶。

1,

      有一年端午节小长假去了趟马鞍山,来去3天,绰绰有余。

      采石矶又名牛渚矶,在马鞍山市西南的翠螺山麓,与城陵矶、燕子矶合称“长江三矶”,而采石矶以其险峻山势、绮丽风光、众多古迹列三矶之首,有“千古一秀”的美誉,现存广济寺、三元洞、太白楼等诸多古迹。

广济寺


广济寺






      采石矶绝壁临江、水湍石奇,是长江天险中的天险,江面最窄处不足1公里,形成“扼江淮之腹心”的地势,为金陵屏障,被历代军事家视为“得之可定江东”的战略要冲。

      如今,远离江岸的地方开辟成公园,茂林修竹,小桥流水,很有情调,与江边的险峻形成鲜明对比。










2,

      采石矶景点众多,其中李白的旧迹最多。

      马鞍山这一带以前属当涂县,而当涂是李白最喜欢的地方,从第一次来当涂之后的37年里,他7次来当涂,留下了50余首诗文,直到62岁客死当涂。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25岁的李白心怀壮志,“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沿长江顺流东下,第一次到当涂,沿途写下千古名篇《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安徽芜湖市区北部的长江东岸,旧属当涂,今属芜湖市鸠江区,岸边的山叫东梁山(又称博望山)。隔江相对的山叫西梁山,今属安徽和县。两山横夹大江,对峙如门,形同天设门户,由此得名天门。

      李白第二次到当涂,在采石矶停舟夜宿,作《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

        青山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

        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

        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

        枫叶落纷纷。

      这是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的事。李白还年轻气盛,信心满满,“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自认前程一片大好。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夏秋之交,62岁的李白得知李光弼统领百万大军平叛至彭城(今江苏徐州),就动身北上往投,无奈半道病还,折回金陵。十月底或十一月初,李白乘舟往当涂投奔县令李阳冰(李白的族叔)。这是李白最后一次来当涂,得到李阳冰很多照顾。但到了十一月,李白还是一病不起了,最后病逝于当涂。

      重病之中,李白将自己的诗文草稿交给李阳冰,请他编辑作序。李阳冰不负所托,编辑李白诗集《草堂集》,使得李白的诗歌能更好地流传下来。李阳冰为《草堂集》作序,高度评价李白的诗,称“千载独步,唯公一人”。

      去采石矶,一定要去李白纪念馆,登太白楼(谪仙楼)。

李白纪念馆



李白祠

      李白纪念馆内有太白楼和李白祠。太白楼是一组始建于唐宪宗元和年间的古建筑,原名谪仙楼,是我国现存最具规模的纪念李白的古建筑群。历史上,太白楼屡毁屡建,其中包括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重修、明正统五年(1440年)重建。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谪仙楼焚于大火,清康熙元年(1661年)重建,并改名为太白楼。清咸丰四年(1854年),太白楼再遭火焚,直到清光绪三年(1877年)才重建。1978年,当地政府大规模重修太白楼……

      太白楼为三重飞檐木结构建筑,三层两进,楼后有李白祠,两侧各有厢房庭院。

      太白楼建在李白最喜欢的当涂,适得其所。

      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太平知州张瓌在翠螺山南建蛾眉亭,南宋词人韩元吉写下《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一词,怀念李白: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怒潮风正急,酒醒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李白的衣冠冢也在采石公园里,始建于817年,冢前立有“唐李翰林衣冠墓”石碑,为宋嘉泰元年(1201年)建。冢前汉白玉大理石碑上镌隶书“唐诗人李白衣冠冢”,出自书法家林散之手书。

      林散之先生就是马鞍山人,采石矶旁有林散之艺术馆(含墓园)。里边有个茶室,我第一次喝太平猴魁就是在这里。



3,

      让采石矶扬名天下,除了李白,还有一场大战,南宋书生虞允文在这里大破金朝完颜亮大军。

      发动宫廷政变当上皇帝的完颜亮,率大军号称60万分四路南下,梦想一举扫平江南,这是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的事。

      完颜亮亲率东路大军自开封出发进攻淮西,南宋守军不战自溃,金军长驱直入,仅一个月就推进到长江北岸的和州(今安徽和县)。

      金军临江消息传到临安,京城乱作一团,宋高宗想“浮海避敌”,但在右丞相陈康伯的坚决反对下,宋高宗才表示要继续抵抗。十月中旬,金军已占领真州(今江苏六合)、扬州,宋军退守镇江。当时,南宋守将王权因无能被罢官,所部1.8万人退至采石,接替王权的将领还在路上,军无主帅,人心惶惶。

      南宋朝廷中主事的枢密院领导叶义问奉命督师抵御。但他不习军旅,措施失当,而且胆量不够,不敢亲临前线。他派中书舍人虞允文以参谋军事的身份代表朝廷到采石慰劳军队,没想到还真派对人了。

      虞允文本是一介书生,但此刻却胜过武将。当时,宋军士气低落,零散坐于路旁,随时准备逃离。 虞允文见形势危急,果断召集将领,犒赏军队,宣布朝廷的抗金命令,说以忠义,鼓舞士气,动员将士决一死战。他还把当地民兵和群众组织起来支援前线,使采石一带的防务步入正轨。

      完颜亮举国南侵,宗室完颜雍便乘机夺取政权,成了新皇帝(金世宗)。完颜亮得知后院起火,更是迫不及待想得到江南。但他犯了轻敌的大忌,想当然地以为宋军败退逃散,对岸已无兵把守。

      十一月初八日,完颜亮催军自采石渡江,直取建康(今江苏南京)。宋军水军在江中截断金军船只,并施放霹雳炮,烟雾和石灰弥漫江面。宋军趁机出动车船,船内踏车民兵精神振奋,呼声震天。金军看不清江面情况,闻声丧胆,败回北岸。


      第二天,虞允文乘胜前进,指挥水军直迫长江北岸的杨林渡口,焚毁敌船,完颜亮只好撤到扬州。他不甘心失败,强令金军从扬州渡江,懈怠者斩。

      新皇帝(金世宗)在后方当家,老皇帝(完颜亮)又连遭败绩,而且完颜亮用法严苛,部下觉得即便没死在战场,也会死暴虐的完颜亮刀下。他们干脆造起反来,杀死了完颜亮,金军随之撤退。南宋转危为安,宋军乘机收复了两淮之地。

      采石之战在宋、金战争史上意义重大,使宋军在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之后,宋金虽有征战,但不久就议和了,边境平静了几十年。

      采石之战以少胜多,是南宋自岳飞之后少有的大捷。当时,著名词人张孝祥正任抚州知州,捷报传来,他欣喜欲狂,当即写下名篇《水调歌头·闻采石矶战胜》: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然犀处,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虞允文后来历任四川宣抚使、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左丞相兼枢密使,封雍国公,世称“虞雍公”。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虞允文去世,享年65岁,赠太师,谥“忠肃”。

      史称虞允文姿貌雄伟,慷慨磊落,遭逢危局能挺身而出。他后来出将入相近20年,史称其“战伐之奇,妙算之策,忠烈义勇,为南宋第一”。

      虞允文是唐初著名诗人、书法家虞世南的后代,其书法也继承了祖上,被誉为“词语详雅,气象雍容”,有墨迹传世。他也应该有诗词传下来,我找了半天,仅有一两首。     

    《泸江亭》据说是他10岁时写的:

        映水林峦影颠倒,

        济川舟楫势峥嵘。     

        东行万里欲乘兴,

        更待一篙春水生。       

      这首诗描绘泸江亭周边山水与舟楫交错的景象,而“更待一篙春水生”则表现了待时远行的志趣。此诗语言平白、简练,但意象深远,“一篙春水生”常被后世化用。

      有学者质疑虞允文10岁作诗的合理性,但《莲堂诗话》记载,虞允文于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随担任潼川府转运使的父亲途经泸州,在泸川亭(又名泸江亭)即兴题诗,而当时,他确实只有10岁。现存的五种宋元文献都收录了这首诗,可见作者归属应无问题。

4,

      被虞允文打败的完颜亮倒是留下了几首诗词。

      完颜亮是个人物。他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庶孙、金朝第四位皇帝,聪明好学,汉文化程度也比较高,能赋诗填词。他的诗文,笔力雄健有气势。在做藩王时,他给人题扇面,有“大炳若在手,清风满天下”之句,雄浑豪迈,王霸之气毕现。

      完颜亮发动政变篡位当了皇上,又因为兵变被杀。人虽死,金世宗仍把他贬为海陵王,后来干脆贬为庶人,遗骨被移出宗室陵墓。

      完颜亮弑君之前当藩王时写过《书壁述怀》一诗,已有当君主的野心,

        蛟龙潜匿隐沧波,

        且与虾蟆作混和。

        等待一朝头角就,

        撼摇霹雳震山河。

      他在诗里自比以蛟龙,潜藏时不得不与“虾蟆”为伍。一旦风云际会,他就会露头角,其势不可挡(“撼摇霹雳震山河”)。

      看此诗,想起唐末起义领袖黄巢的《题菊花》,霸气与野心一样: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完颜亮还写过一首题画诗《题临安山水》,表达了一统天下的志向:

        万里车书一混同,

        江南岂有别疆封?

        提兵百万西湖上,

        立马吴山第一峰!

    《题临安山水》是完颜亮最有名的一首诗。他以“车书一混同”的秦始皇自比,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展现了其扫平天下的志向(或野心)。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完颜亮发大军攻宋。战前,他任命御前都统骠骑大将军韩夷耶为先锋,统兵三万,进军两淮。临行前,他填词《喜迁莺》赐给韩夷耶:

          旌麾初举,正駃騠力健,嘶风江渚。射虎将军,落雕都尉,绣帽锦袍翘楚。怒磔戟髯,争奋卷地,一声鼙鼓。笑谈顷,指长江齐楚,六师飞渡。

            此去,无自堕,金印如斗,独在功名取。断锁机谋,垂鞭方略,人事本无今古。试展卧龙韬韫,果见成功旦莫。问江左,想云霓望切,玄黄迎路。

      这首词写得雄健豪迈、热血喷张,简直就是战前动员令:军旗已高高举起,强健的战马在江边迎风嘶叫,军鼓声让大地震颤,将士们奋勇当先,“指长江齐楚,六师飞渡”。

      完颜亮大军势如破竹,兵临长江,在在瓜洲渡写下《鹊桥仙·待月》;

            停杯不举,停歌不发,等候银蟾出海。不知何处片云来,做许大、通天障碍。

            髯虬捻断,星眸睁裂,唯恨剑锋不快。一挥截断紫云腰,仔细看、嫦娥体态。

      想看月亮,但月被云遮,他怒发冲冠,欲拔剑破云。词中凛凛杀气,“髯虬捻断,星眸睁裂,唯恨剑锋不快”,拔剑问天下的气概和骄横不可一世的形象跃然纸上。

    《水浒传》第十一回“朱贵水亭施号箭,林冲雪夜上梁山”,写林冲雪夜上梁山时,配了一首描写大雪的词《念奴娇·咏雪》:

            天丁震怒,掀翻银海,散乱珠箔。六出奇花飞滚滚,平填了山中丘壑。皓虎颠狂,素麟猖獗,掣断珍珠索。玉龙酣战,鳞甲满天飘落。

            谁念万里关山,征夫僵立,缟带沾旗脚。色映戈矛,光摇剑戟,杀气横戎幕。貔虎豪雄,偏裨英勇,共与谈兵略。须拼一醉,看取碧空寥廓。

    《水浒传》里写明这首词“乃是大金完颜亮所作”。

      这首词描绘漫天大雪的景象,抒发的却是完颜亮作为帝王和战士的豪情与杀气。此词意境冷峻、风格豪迈、气势磅礴,不落前人咏雪词的窠臼。

    《念奴娇·咏雪》最早的记录竟然出现在元明时代小说《水浒传》里,看似怪异,其实也正常。因为完颜亮身死他乡,他的诗词被金世宗尽数焚烧,仅有几首漏网而流落民间,其中就有这首《咏雪》,被施耐庵写进了《水浒传》里。

      完颜亮受汉文化影响颇深,喜欢赋诗填词,作品应该不少,可惜我们看不到了,也遗憾。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