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基”固能 让干部在精准培训中扛起时代重任
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履职能力直接关系政策落地成效与群众切身利益。当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部分干部仍存在知识储备“跟不上”、实践本领“不够用”、创新思维“待激活”等问题。加强基本培训、夯实能力根基,既是破解干部“本领恐慌”的关键之举,更是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唯有锚定“学什么、怎么学、如何用”,方能让干部在培训中强筋健骨,真正成为敢担当、善作为的行家里手。
靶向“定课”,以“需求导向”破“本领盲区”。培训的价值,在于精准匹配需求。若脱离干部岗位实际与能力短板“大水漫灌”,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更难达预期效果。要让基本培训“精准滴灌”,需先摸清干部“本领底数”,杜绝“一刀切”“一锅煮”的形式主义。要“问需于岗”定内容。围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重点领域,针对新入职干部“缺经验”、中层干部“缺统筹”、基层干部“缺技能”的差异,分层分类设计课程。例如,为窗口服务干部开设“群众沟通技巧”“应急处突规范”专题,为乡镇干部定制“产业项目谋划”“矛盾纠纷调解”实操课,让培训内容与岗位需求同频共振。要“问计于干”优形式。摒弃“老师讲、干部听”的单一模式,结合干部年轻化、碎片化学习特点,推出“线上微课堂+线下实践课”组合模式——线上通过短视频解读政策要点、案例分析,线下开展“现场教学+模拟演练”,让干部在“看、听、练”中快速补短板,真正实现“需要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
严督“促学”,以“过程管控”防“培训空转”。培训效果好不好,过程管理是关键。部分培训之所以沦为“走过场”,根源在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没区别”。加强基本培训,必须把“严”的要求贯穿全程,防止培训“空转”、效果“打折”。要健全“督学”机制,明确培训纪律,对迟到早退、敷衍了事的干部及时提醒、严肃批评,杜绝“签到后溜号”“上课玩手机”等现象;同时,引入“随堂测试+中期评估”,通过案例分析、情景问答等方式检验学习成效,成绩不合格者需“补课重修”,倒逼干部沉下心学、静下心悟。还要完善“评学”机制,组织学员对课程内容、授课方式进行打分,对满意度低于80%的课程及时调整优化,对授课效果差的讲师取消授课资格,让培训既有“约束力”,又有“吸引力”,确保干部真正“学有所思、学有所获”。
实践“验学”,以“成果转化”强“履职实效”。培训的最终目的,是将知识转化为干事创业的能力。若学用脱节,即便课程设计再精准、过程管理再严格,也难以提升干部履职水平。加强基本培训,必须搭建“学用结合”的桥梁,让干部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果、锤炼过硬本领。要推动“培训课堂”向“工作现场”延伸,将培训与中心工作、重点任务相结合,组织干部参与“实践练兵”——例如,安排参加过“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的干部牵头负责特色产业项目,让学习“产业规划”的知识转化为“落地的项目”;让接受过“基层治理培训”的干部牵头调解矛盾纠纷,让“沟通技巧”转化为“群众的满意”。同时,建立“培训成果跟踪”机制,对干部培训后的工作实绩进行定期评估,重点看政策执行是否更到位、群众问题是否更易解决、工作效率是否有提升。对学用结合好、工作成效显著的干部,在评优评先、晋升使用中优先考虑,形成“学用相长、奖优罚劣”的良性循环,真正让干部把培训学到的“真知识”,变成推动工作的“真本领”。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治国理政,关键在人。”加强干部基本培训,非一日之功,需久久为功。唯有坚持需求导向、严抓过程管理、注重学用转化,方能让干部在培训中不断夯实能力根基,以过硬本领扛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玛纳斯县北五岔镇党委地里达尔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