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写过一篇文章,大意是延迟退休,我对工作的看法。文章发布后,迎面而来的又是各种不同的评论,其中有一些是不那么友好的。这些评论给我提供了一个了解社会、了解不同人群的思维模式,也算是大开眼界了。
在这些评论里,我发现大家对“工作”这件事的认知、追求是多么不一样,也许是这些不一样造就了当我发表“我热爱工作,我希望自己能工作到老”这样的表达时受到一些人的抨击。
有人说我家境好,80年代出生的人能学乐器,那是不简单的家庭,即使不工作也不用担心生存问题;
有人说我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我有自由,有工作,还有收入;
有人说我说的“工作要创新”是没用的,年龄大了再怎么创新也无法再有工作的机会......
诸如此类的评论有很多很多,对于这样的评论,我想以这样一句话回应:
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一个人的选择,工作是选择的一部分,有什么样的思维就有什么样的工作。
如何理解这句话呢?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从小到大我对“工作”这件事的认知。
年幼时的工作画面
我出生于粤西的农村,8岁之前,一家五口住在只有一个卧室、一个厅、一个厨房、一个柴火房,一个露天洗澡房的瓦房里。妈妈是文盲,爸爸只有初中水平,他们至今都干着务农的工作。拼爹拼妈这样的操作在我一出生就不可能了。也许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没有后盾,所以从小就有一种意识:我必须要靠自己。
我很小就会对未来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有构想、有画面,并且常常滋养这些画面。画面只是想成为某类型的人,而不是成为某种类型的人去赚钱。也就是说,是某种类型的人的人格魅力吸引我,对于那种类型的人能怎么赚钱,我毫无概念。在我还在读一二年级的时候,亲戚家换了彩电,把淘汰下来的一台很小的黑白电视机给了我们家,那时需要架起一个鱼骨架才能勉强收到两个台:珠江台和岭南台。
珠江台有时会转播一些港片,港片里经常会出现一些女强人、女领导的角色。例如,她们会穿着干练的西装裙、踩着高跟鞋、拿着大哥大,然后自信大方地跟下属开会。这个画面便成了我年幼时对未来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画面。当大人们问我长大后想当什么,我说:我想像某某电视剧里面那个谁谁谁那样,当个女经理!
所以,即便我后来选择了读师范类的学校,毕业可以容易找到一份公立或非公立学校当老师的职业,但我在毕业那会儿,有学校来我们学校招老师我也没去面试,因为我很坚定:我未来不想当老师,我想当女经理。
有什么样的思维就会有什么样的选择,这句话的成立需要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遵循内心。
很多人可能有某种思维,但是没有遵从内心,从而最终的选择是违心的。如果工作是违心的,那就会产生像某些评论那样,工作本身就是地狱了,还延迟退休,那是雪上加霜。而我说自己喜欢工作到老,我所说的工作是我热爱的,跟很多人面对的工作可能完全不同,这种不同源自于我对工作这件事自始至终都是抱着“热爱”来选择的,那这就根本的不同了。
遵循内心,我由童年到现在都没改变过,不管是刚开始找工作还是后来辞职创业,还是选择配偶结婚,我都是发自内心的。这需要顽强的抵抗力,抵抗那些影响我遵循内心的因素。这个过程是不容易的,会迎来让人窒息的孤独感,因为与外界对抗的时候会感觉自己站在世界的边缘,没人理解,没人援助,唯有靠自己坚定的信念支撑着。但当我扛过一次又一次的考验,结果是光明的。一个遵循内心的决定,结果会照亮后面很多选择的结果。
可能有些人会说,那是因为你学了英语这样一个在80、90年代很热门的专业才有底气选择自己想要的工作,那没有学过英语,没有什么知识的人选择就难了。
这个说法又绕到了那个宇宙终极问题上了:到底是先有了鸡还是先有了鸡蛋?也就是说,我选择去读英语,能够去读,这是源于什么呢?难道我每天吃喝玩乐、坐享其成就能考上的?心中没有理想就能读进去的?
是因为我已经清晰了自己未来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努力学英语,才努力考进英语院校,才能够自我创造了可选择的局面。
我在二十几岁就实现了这个想当经理的愿望。这个愿望实现之后,我也迷茫过,也挣扎过,但是我又一次挺了过来,遵循内心,转行,从零开始。我并非是一朵温室里的花朵,由始自终都在自力更生,是自力更生让我品味到活在这个世上的意义。
年幼时的情操追求
上篇文章里,我谈到,我庆幸自己没有进编制,没有受约于任何单位、公司,我才能够静下心来弹琴、画画。揣测我的家境就是由这个表述而起的,也因此引发另一种常见的评论:
在未解决温饱的情况下谈情操、谈艺术、谈精神享受简直是天方夜谭!
在我进行疗愈工作这么多年里,这样的认知和思维模式我见过很多,这也是很多人被困于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的根本原因。我这么说不是叫大家非要去学一门乐器或者一门艺术,而是这种先有物质才能享受滋养精神世界的思维模式死死地框柱了一个人潜能的探索和发挥。前面跟大家介绍了,我的出生可以算是社会底层了吧,难道这样的家境就不能够去追求艺术?培养自己的情操、对艺术的向往就非得要有很多很多钱?现在跟大家分享我是怎么追求的。
我很小就开始羡慕会弹奏乐器的人。遥远的是电视上的演奏家,近一点是家境好的同学她们家里有电子琴,而我家连吃饭都发愁,买乐器、学乐器这种事根本连提都不敢提。我三年级的时候就每天在脑海中构想一个画面:我长大了,穿着白色的衣裙,在我家门口弹古筝,然后全村人来看我表演。
这个追求一直到我工作第二年才开始实行。如果说先要物质层面富裕才能追求精神世界,那我当时的物质完全不富裕,底薪才1500,刚入职还没有提成,也没有存款,因为之前的工资也是1500,根本存不了钱。我要在解决吃饭、交通之余省吃俭用来学古筝。
当时的琴费是一节课70-80元,初期没钱买琴,只能每次早一点到琴行拿一台破得的不成样子的琴来练。后来攒了几个月,买了一台很便宜的质量也不好的琴,天天下了班吃完饭就是练琴。那时住的是公司宿舍,一楼的,潮湿、阴暗、不通风,那琴的质量弹出来也不见得有多悦耳,但是我享受至极!管它住的是什么地方、管它是什么琴,管它弹出来的声音好不好听,我就是喜欢弹,我在手指舞动的过程里找到了自己,找到了自信,是我的精神享受把我物质困窘的现实给弱化了,让我不把注意力放在物质匮乏上,精神的愉悦让我感觉自己很富有,产生了一种自我认可、追求卓越的动力。我想,很多人的财富比我当时那1500要高吧?
对任何事物的追求是没有什么外界条件可以阻拦你的,唯一阻拦你的就是你自己。
遵循内心往往会有很多个瞬间聚焦在取舍之上。
我记得有一天我想弹琴又想起自己报了自考,过几天就要考试了。我拿起复习材料,看了一眼,再看看琴,那天晚上我就把所有复习材料扔了,我放弃了自考学历而把精力都用在学琴上。
因为自考考的东西让我想吐,但弹琴让我精神焕发。
因为学历是死的,音乐不是死的,是有生命力的。
因为通过音乐能滋养一个人的灵魂,而考试不会。
因为当一个人的灵魂被滋养,精神面貌就不同;精神面貌不同,遇事遇人就会不同。这就是改变命运的开始。
这就是我的思维,我的思维对应了我的选择。我不会忽视自身的感受,我诚实去面对,诚实遵照内心的感受来做出选择。
因为我当时那样怀有激情地去学习古筝,勤奋练琴,也就有了后来把弹古筝的技法用于画线条画上,也就无师自通,创作出了画作。一个没经过专业美术训练的人还能售卖画作,还能开画展,这全都归功于我那些年弹琴的付出。
如果你的工作不是你所热爱的,不是遵循内心所选的,而是出于得失、功利或者妥协于社会规则所选的,还只把它当成是一个满足温饱的工具,那这种工作就是一种消耗,无法成为一个挖掘个人潜能、实现个人天赋的平台。
这个时代,工作不再是单一的
如果是莺之巢的老读者已经非常了解我的创业经历了。关于我现在的工作,评论区还有这样一种言论:
你是吃到了时代的红利,很早做了自媒体,那时没什么竞争,又抓住了风口......
关于这个评论,我同意一半。为什么是一半呢?
我确实是早一批做自媒体的,但我没像很多人那样吃到很多红利,每篇文章都是几百几百的阅读量,能有多少什么红利呢?我还不带货、不向学员卖产品。
我的收入远远达不到财富自由的级别,而是我内心的满足让我活出了像财富自由的状态。
财富自由和财富数额没什么关系,和你内在对财富的认知、感觉有关系。
我之所以那么早做自媒体,是因为我对原有的职业产生了倦怠,我勇敢面对了这种倦怠的,但我知道有很多人倦怠了也不会去面对,更不敢做出变换职业的决定。面对了才会寻找到出路,寻找出路的时候依然要从自身热爱开始,不然又进入下一个内耗的循环。
我默默无闻地写了7年,写了680多篇文章,也只有这两篇有这样的流量,其余的也就几百。热点、流量完全不是支撑我坚持写的动因,但这完全不影响我坚持更新,因为我就是爱写。当我实现了儿时的梦想(做一个女经理)到需要面对这种倦怠期,我选择写作作为第二种职业的开始,从零开始。
其次,我可能也有那么一点阅读势态的能力。这种能力可能是在体制外,不管是我以前受聘于公司还是后来成为自由职业者,我都养成了自力更生的习惯。这种习惯的产生是因为我整个职业生涯,收入永远都是不稳定的。在做留学的时候,上个月很可观,下个月可能为零;成为自由职业者后更是一样。基于这样的原因,我必须时刻准备着要随机应变,根据市场、根据反馈不断地调整自己。这也是一直让我保持工作热情的重要因素。如果每个月拿着固定工资,因为知道是固定的了,就自然失去了一种奋斗、创新的动力。
因此,在还没有很多人意识到未来的工作和网络、自媒体密切相关的时候,我意识到了,并且从零开始开拓这个市场。从那时起,我也意识到未来的工作绝不再是单一的,不再像一个卖豆腐的档口就只卖豆腐,卖肉的只卖肉,而是多种渠道、多种角色同时进行。
这是一个非常鼓励个性的时代,也有平台让我们展现个性,这个时代比以前的时代有更多的机会,有更多的可能性。只要我们能够把自身特质体现出来,就能够实现多种渠道和角色的转换,这样的工作做起来就不乏味,收入也有更多的可能性。如果你对工作的认知还停留在“受雇于人”这样单一的方式,那注定会焦虑,会觉得这个时代很艰难,但这个时代并不是这样的。
这种判断、甄别、选择的能力有时代因素,也有自身判断、感知的因素,但我觉得这些都是外在的条件,最重要的是自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如何让自己保持特色,在市场越来越混杂的时候,如何能让自己独树一帜,脱颖而出。
展示和保持自己的独一无二
决定一个产品能够长久不衰的不是生产总量,而是质量。这是我经营事业的根本原则。
在自媒体初期,当很大部分人还在沉睡时,早醒来的那部分人已经在干活,那个时候是挺容易的,我见证过那批很早醒来的人,他们是如何容易地占据市场,但当很多人都醒来了,就不那么容易了。
在市面上像我这样带领写作课、带领疗愈课的人多得去了,像我这样没有什么名气的作者、疗愈师,单枪匹马坚持七年,每次都能够遇见自己想遇见的学员,是因为我认为:
一个产品,不管是物质类的,还是非物质类的,能让它长久不衰,还在市场有一定竞争力,不是取决于它的产量,而是它的质量。
质量关乎一个人的情怀、审美、定力和创造力。
我创业七年了,初衷都没变过,我的准则不会受大流价值观所影响。我不会把课程做得很大,让几百几千人来听课,我对那么模式敬而远之。我更不会随便招揽任何人来上我的课,我只服务那些能够和我进行心灵对话的人,每期最多15或16人。我也不会把自己包装成什么大师,我只是个默默无闻,喜欢写,喜欢画的人。喜欢我的人自然会走近我,不喜欢的自然也不会相遇。我之所以能够写出那句“能够工作到老是一种福气”这样的话,完全是基于我对工作的认知以及我对自己这份工作的热爱。如果大家在对工作这件事的认知上都不同了,那么读这句话时的感受便不同了。
所以,到底是时代、政策困住了我们,还是我们自己困住了自己呢?或许大家心里已有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