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整理术》里提到过:“你每重复一个念头,大脑就为它修一条高速公路。”
一、大多数人的生活,好像都极容易“陷入混乱”,为什么?
1.因为“混乱”实在太爽了
熬夜追剧、躺平刷短视频、暴饮暴食……这些事当下就能给你快感,而规律生活的回报要等很久。
大脑其实就是个“墙头草”,它没有立场,全看你怎么驯化。
你想要及时行乐,它立刻帮你找借口:“自律反人性!躺平才是真理!”
你想要规划人生,它也能自我说服:“规律生活真香,明天继续!”
《大脑整理术》里提到过:“你每重复一个念头,大脑就为它修一条高速公路。”
如果你总想“我好累,明天再说”,大脑就会让拖延变成条件反射。
如果你常说“先做5分钟试试”,大脑会慢慢把行动变成默认的任务。
2.因为“自律”被曲解了
那些“每天坚持健身”的狠人;那些“每天早起学习”的疯子;那些“专注研究搞钱”的工作狂……都让人觉得“规律的生活=苦行僧”。
但自律不是咬牙的坚持,规律也不等于必须完美,而是“可持续”。
我们不需要每天学8小时,每天30分钟,坚持一年就能吊打90%的人。
也不需要戒掉所有娱乐,而是先做完正事再玩,玩得更心安理得。
《微习惯》中说:“人们总是高估自己的意志力,低估微小习惯的力量。”
3.因为环境在诱惑你堕落
这是一个人人抢夺注意力的时代,争夺的手段就是“让你沉迷”。
软件可以设计成让你上瘾的,能无限滑动、自动播放;外卖服务能让你不必做饭,任君挑选;短视频、更短的视频、倍速播放的设置,会让你失去阅读和倾听的耐心……
我们的心变得越来越难以“静下来”。
甚至很多人已经无法沉下心看完一本书。
我们不是意志力太差,而是大环境执着于挖坑,还把坑挖的像“游戏”一样有趣。
二、尽量去过那种一种规律、有节制的生活,因为人需要建立“情景”来让自己的人生不坍塌。
总结一句话就是:像树一样活着。
向下扎根是「规律性」带来的优势:旱涝保收;
向上生长是「弹性」带来的发展:随风成景。
这也是一种“中庸境界”,即能处理好自己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规律与弹性,如同呼吸,在一呼一吸间形成一个完善的“系统”。
不能完全放纵:就像只呼不吸,短暂亢奋后必定窒息,健康崩盘、财务危机。
也不能过度严苛:就像只吸不呼,会导致呼吸性碱中毒,创造力枯竭、情绪抑郁。
只有规律而有节制,搭建一个“基本情景”,才能让生命既有框架可依,又有余量调整。
孔子说:“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平日严谨治学,闲时“沐沂舞雩”,用秩序守护自由。
人想要活得有生命力,为什么需要依托于「情景」?
心理学家凯利说:“人需要角色剧本来避免自我溃散”。
生活过度放纵、散漫、娱乐化,会陷入一种迷狂;生活过度严苛、学术、流程化,会陷入一种虚无。
这都是病,我们需要的是一种真实的,有张力的生命状态。
而「情景」就是我们给自己注入的“能量补充剂”,光是口头鼓励自己去做什么是没有用的,光是自我批判和鞭策是没有用的,我们需要把自己放置在一个“设计好的情景”中去,然后让自己顺其自然的行动起来。
这就好比,你给自己建立的情景是“生活处处都需要我展示优雅”,那么很可能根本不需要你每天告诫自己要自信、要昂首挺胸、甚至不需要去学习体态管理……你也可以真正实现“优雅”。
设置情景,就是减少自己劝服自己的“成本”,如果生命是一个有秩序的系统,情景就是系统的背景故事。
如何建立有生命力的生活体系?
1)70%规律:锚定生存底线,比如睡眠、饮食、财务……
2)30%混乱:留一些弹性空间给灵感、娱乐、错误……
适度的“无序”反而能激发创造力,太整齐的人容易思维僵化。
就像弹一曲钢琴曲,你需要按照五线谱演奏,但也可以保留一些即兴发挥的空间。
在流变的世界中建立一种「确定性」,是普通人必须要有所领悟的重点。
《中庸》中说:“君子素其位而行”,先扎根现实,再谋发展,在限制中有所成就,以平常心做非凡事。
规律的生活,是在不确定中划出确定性的「位」。
外界越动荡,内在情景越要稳。
这不是固执守旧,而是在建立强大的“精神内核”,当外界崩塌时,我们仍有“晨起一杯茶”的掌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