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学语文文本解读》

闫老师解读文本的另一个特点是着眼于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因此,她把这种解读叫做教学解读,我很欣赏这种提法。

语文教师解读文本毕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作为个体行为的阅读,所谓教学解读,就是为教学而解读,这就要求教师解读时,不仅要眼中有文本,更要眼中有学生,这也正是深度的度之所在。解读的深度超过了学生的认知界限,就是深而无度。因此,闫老师对课文的解读之后,又以板块结构的方式提供了教学思路,以便于把解读的成果转化为课堂上的具体操作。

比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闫老师主要抓住了《荷花》一课的两个教学节点,第一个是荷花的姿态之美:

1.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注意儿化音的读法,想象文字所表现的画面。

2.说说自己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在你的想象中,荷花有着怎样的姿态与色彩?先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3.再读这两段文字,看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个画面的,抓住关联词语来引导学生讨论,拓展写话来补充描述自己想象中的荷花的不同姿态和色彩。(对“冒”的用法引导学生进行换词比较,“冒”的用法有什么好处?)

5.出示各种各样的荷花图片或视频资料,请学生欣赏荷花之美,尝试用文章的描述来解说这些画面。

教学节点二:化为荷花

1.读第4至5两个自然段,想象自己也变成了一朵荷花,有着怎样奇妙的体验?结合文章中的描述说一说。

2.现在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变成了一朵荷花,师范读文本,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身为荷花的你在做什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分别写出蜻蜓、小鱼与荷花的对话,然后交流分享文章中的“我”也变成了一朵荷花,为什么会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朵荷花?给学生补充庄周化蝶的故事,理解我化为荷花这种奇妙想象所表现出来的浪漫主义色彩。

两个节点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始终不脱离文本,对文本的反复咀嚼和品味,学生学的扎扎实实,每个板块内部又有若干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和提示,扎实中不乏灵动之气。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