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看影视剧。总要在开始进入剧情时,强迫症似的必须迅速分清好人与坏人。然后心底悄悄偏爱着好人,咬牙切齿厌恶着坏人,焦急等待坏人被揭穿阴险卑鄙的真实嘴脸那大快人心的时刻。
好人被坏人算计与陷害,历尽艰辛,绝处逢生,然后峰回路转终于功成名就,扬眉吐气。大结局处好人轻蔑地踢开跪地抱着自己的腿,苦苦哀求放过的坏人。用鼻音缓慢而坚定地说一句:“哼!已经太晚了!”然后毅然决然地转身走向幸福大道。留给坏人潇洒的背影和满腔的悔恨。
每每看到这儿,心里那叫一个畅快淋漓。仿佛自己化身剧中主角,心心念念的复仇终于得偿所愿。生活曾给予我们的所有磨难与委屈都在这一刻长出了一口恶气。
与其说我们是在看影视剧,不如说我们在剧中人物身上投射着自己的价值观与情感归属,在剧情里宣泄着我们的情感,平复着自己的内心。我们需要看到好人终有好报,坏人绝无好下场。我们需要看到那些伤害主角的坏人匍匐在主角脚下,痛哭流涕地向主角忏悔。忏悔他们的恶行对主角造成的深刻伤害。乞求主角一定要原谅他们的卑劣行径。最后再给他们一个弥补主角心灵创伤的机会。
我们需要这样的视听感受满足我们的感官刺激。实现我们压力释放、情感慰藉的心理需求。
有一次看到一部电视剧,故事结尾有些争议,有观众建议不要设计具体情节。可以像做画留白一样留下点悬念,让观众自己去体味,想象。这样的尾声设计会让人意犹未尽,也更有韵味。
几经考虑之后,即使之前剧情铺垫与预设情节都较为明显地指向了恶有恶报的结局。制作方还是选择了将大快人心的结局通过情节与画面给观众做了一个详细的交代。
制作方是这样解释的:即使大家都能看出结局的最终走向,但还是要用恶人最终受到惩罚的画面与情节达到观众视听上的感官满足。
而另外一些影视剧情节安排则并非这么简明直白。故事的最后,即使坏人的阴谋被揭穿,他们还是得到主角的谅解。坏事做尽的他们看上去什么后果与损失都没有承担。
曾经年幼思维直线时,每逢这样的剧情安排,简直是扼腕叹息,恨不得拍案而起。为主角的善忘与迟钝着急、生气,替他不值。对编剧的情节安排深感不解。
不是该借此时机好好羞辱伤害自己的人吗?不是应该尽情品尝大仇得报的快感吗?怎么就这么轻易原谅了?坏人还没受到应有的惩罚怎么就偃旗息鼓了?
从本能反应上来说,我们总想快意恩仇。希望生活能黑白分明、恩怨清楚。有人伤害我们,带给我们痛苦,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一定要让对方尝到同样的滋味。用愤怒、用仇恨、用报复让他们恍然大悟,就是因为他们,才让我们备受折磨。除非他们对我们忏悔,否则心里终究恨意难平。
金庸、古龙、梁羽生的武侠小说中,复仇是穿插诸多曲折多舛故事的因果循环主线。为了国仇、家仇、父仇、情仇,多少人终其一生背负铭心刻骨的仇恨,只为复仇而活。
《笑傲江湖》中的林平之,《天涯明月刀》里的傅红雪,《倚天屠龙记》中的周芷若,《天龙八部》中的马夫人,被仇恨贯穿一生的他们,活得既可恨又可悲却也可怜。
即使历经千难万险,大仇得报,复仇之人也并没有得到曾经预想的快感与欣慰。反而是无尽的失落与迷茫。被仇恨蒙蔽双眼的他们,失去了太多本该拥有的快乐,灵魂与生活均被仇恨吞噬。正如著名的情感疗愈作家素黑所说:从来没有命定的不幸,只有死不放手的执着。
宽恕,不是要肯定对方对自己的伤害。而是需要把自己从仇恨的牢笼里解放出来。要有能放下偏执执拗,化解仇恨的胸怀。要能看见生命中其他值得我们去爱与关注的人与事。弘一大师在《格言别录》中写道: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南非总统曼德拉曾经被囚禁在荒凉的大西洋罗本岛上长达27年之久。在总统就职典礼上,他选择放下仇恨,恭敬地向曾经监管并残酷虐待他的3个看守致敬。他的胸襟与气度让看守们无地自容,让所有人肃然起敬。
他有句名言: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然身陷牢狱。
人生在世,没有人能一帆风顺,不遇挫折。当遭受不公平对待时,当面临敌人剑拔弩张时,当 遭遇背叛与离弃时,仇恨只是人粗浅的本能反应。报复只是让自己深陷泥泞的错步之棋。仇恨根本无益于事件的妥善解决,只会导致冤冤相报永不了结的恶循环。宽容与不失原则的退让却能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让本应相恨成仇的人,会因一方的以德报怨而被感化。心甘情愿放下成见与分歧,就此握手言和。
六尺巷传奇就是这样一个化干戈为玉帛的传世佳话。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其邻居是张英同朝供职的叶侍郎。两家因修筑院墙发生纠纷。张老夫人遂修书张英寻求支援。张英见信后这样回复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老夫人令家丁撤让三尺筑墙。叶府受到感动,也把院墙后移三尺。从此,张、叶两府消除隔阂,成通家之谊。
尽管张廷玉失去了祖传的几分宅基地,却换来邻里和睦及流芳百世的美名。安徽桐城的六尺巷如今也成为邻里礼让和谐的历史见证。
相比看似强大有力的仇恨报复,无声的谅解宽恕则蕴含更神奇的威力。宽恕可以使你的心变得平和宁静,不再纠缠于怨念恶念。不浪费你的心智与宝贵的精力在争斗里。不再因恨怨计较给你的人际关系竖立一道道人为的屏障。
那些伤害他人的人自有其个人的格局与人格局限。我们与其耗费心力与其纠缠,不如抽身而退,潜心发展自己。让对方的拳头打在柔软的棉花上。你喜欢战争,请自便,恕我概不奉陪。我不想被愤怒蒙蔽双眼与你在泥潭里缠斗。
而有些如孔子所说的“三季人”。我们要明白,与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与层面的人争论到底一年究竟有几季纯属浪费时间与情感。或许时间与经历有一天会教给他应该明白的一切。我们要做的就是心平气和地等待。
如果你头脑足够冷静,就不会轻易被对方的言行所伤害,被激怒,做出失去理智的选择与应对。他谩骂,你也恶言相向;他无礼,你就失态;他小肚鸡肠,你也锱铢必较;他无情,你就冷漠;他心胸狭隘,你也睚眦必报。
他人的言行我们无法控制,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应对。如果因为他人的狭隘与丑陋把我们变成自己曾经憎恶的那种人,才是别人对我们最大的伤害。
遇到与你飙车的开斗气车的司机,减速让他过去并祝他一路走好。遇见不讲道理的人,不要怒火攻心,斯文扫地与其争辩,有时候沉默代表无限种语言。对因一己私利伤害我们的人,遗忘与远离是最好的回应。而那些因各种原因离开我们的人,不妨早日接受现实并祝他们幸福。在心里放过对方也放过自己。不与他人轻易争长短,论输赢。不接过别人心里的各类情绪垃圾。
有一段话深得我心。“在问题出现的瞬间,一定要控制好情绪,不要发火,不要偏激,不要说什么过激的话,懂得忍耐。忍 耐不是为了让你不去处理这件事,而是为了避免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干出什么让自己丢脸的事情。以后你就会知道,生活中真的没有几件事情是值得我们搭上礼貌,教养,人品和格局的。”——致爱发火的你我
战争中从来没有真正的赢家。争斗只会换来两败俱伤。我们的时间精力均有限。用宽恕代替记恨,用谅解代替执念。用转身代替纠缠。
用尼采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
我明白有些事知易行难。从今天起,不妨试着放下对他人的指责、埋怨与记恨。更多考虑如何活好自己。放下恶念宽恕他人,最终放过的是自己。
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场合:
你打算用忿恨去实现的目标,
完全可能由宽恕去实现。
----(西德尼·史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