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施斌聊斋》,施斌谈起了小时候吃泡泡糖的情景,不禁也想起了我小时候关于泡泡糖的故事。
记得是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爸爸到上海出差回来。我和弟弟满心期待地等着爸爸拿出礼物,因为爸爸每次出差都会带礼物给我们。
只见爸爸从包里拿出一大包南方特产的糖果,看着我们滋滋有味的吃着,爸爸很高兴的看着、笑着,脸上满是满足的神情。过来了一会儿,爸爸又神秘地拿出一只包装得四四方方的东西,象32开的书本,大约有5厘米的厚度,用发亮的厚牛皮纸包着,牛皮纸上贴着白底红字的画,画着一位漂亮的小女孩的侧脸,长长的马尾辫,扎着漂亮的蝴蝶结,嘴里吐出一只大大的泡泡,旁边写着“泡泡糖”三个字。
不知道泡泡糖是什么东西,只觉得是可以吃的糖果,我和弟弟迫不及待地将泡泡糖放在嘴里,味道很甜,慢慢的咀嚼着,但是并不融化,也咽不下,一直是黏黏的状态,后来甜味没有了,只好吐掉了,一个劲地怪爸爸买来不能吃的糖。好在泡泡糖刚放在嘴里的时候很甜,就把它当糖吃,嚼到没有味道再吐掉。
当时的泡泡糖真的属于新鲜事物,爸爸第二天上班带了一些到单位里给大家吃。下班回来,爸爸告诉我们:“我把泡泡糖带给大家,都说甜,就是吃不下,小姚硬着头皮吞下了一半,剩下一半吐掉了,谁都不知道这是什么糖。小王是上海人认识是泡泡糖,告诉大伙是吹泡泡的,我们才知道。”
知道了是用来吹泡泡的,我和弟弟开始慢慢学习,后来也就无师自通了,只是我一直没有弟弟吹的好,直到现在吹的也不好。有时候拿泡泡糖给周围的同学和小朋友,大家一起吹泡泡。
慢慢的一整盒的泡泡糖开始变少,直到没有了,我们开始怀念起了泡泡糖和吹泡泡糖的日子。
小伙伴中有一位大姐,比我们大了几岁,她说她会做泡泡糖,不知道她是从哪里学来的。做泡泡糖要用面粉,但是怕被她爸爸妈妈知道了挨打。那时候粮食都是定量供应的,孩子多的家庭总归是日子过得很紧巴,浪费粮食绝对是不可饶恕的。
于是请姐姐到了我家,舀出一小碗面粉,几个小伙伴围在姐姐的周围看她怎么做出泡泡糖。只见姐姐在碗里用水把面和成团,揉匀了,然后用水反复地冲洗面团,直到冲洗出来的水很清澈了,不再带有白色面粉,姐姐说:做得差不多了,可以放在嘴里嚼了,她给每人发了一小块放在嘴里开始了最后的“加工”,居然很快就有小朋友吹出了泡泡,姐姐还象专家一样很有把握地说:如果要更象买来的泡泡糖,还可以在嚼的时候加点糖。
长大了才知道,当时的姐姐所做的工序其实就是做面筋的步骤。
爸妈下班回来也没有怪我们,谁让那时候的物质太匮乏了呢。
现在嚼口香糖的时候,时常会想起小时候的来自上海的那盒泡泡糖,还有自己做的泡泡糖。 (2013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