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百年来都是一座古典与现代并存的都市,因此我们总能在上海的街头不经意间和一些优秀的历史建筑相逢。
如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上海花旗总会、四行储蓄会大楼、诺曼底公寓(武康大楼)、浙江大戏院、市三女中五四楼、达华宾馆、吴同文住宅(绿房子)等。它们构成了今人所津津乐道的"老上海"。


在很多带有西方特色的海派建筑中,超过百栋建筑是出自同一名匈牙利建筑家,邬达克。如今依然留存申城的邬达克建筑,约有一半被列为优秀历史建筑或文物保护单位。在上海还汇聚了一个庞大的“邬达克粉丝群”,上千名邬达克的崇拜者常常聚会,走访、参观邬达克建筑,以此纪念。

同时在长宁区的番禺路129号,可以让喜爱建筑或者邬达克的人,更能对上海的历史建筑和这位优秀的建筑师窥见一斑。因为这里是邬达克在事业高峰期的上海旧居。

旧居被四周的办公楼,居民楼和学校包围其中,穿过小巷,目光从大楼的墙边略过,它便在你眼前,如小家碧玉般,安静,娴雅,在绿茵的衬托下,诉说着它的故事。
当年,邬达克花了心血去设计建造自住,据说是因为他的妻子很喜欢都铎复兴式样建筑。因此这幢花园洋房,颇有英国乡村风格,同时也有着德国的结构因素。东西对称山墙耸出两个砖砌烟囱。底层采用红色清水砖墙,二层以上则是白色的墙面,褐色明露木构架。底层的门窗为哥特式的三连列窗和圆拱形大门,二层是折线型凸窗,并且套采用粗砺石质。从本白的墙面、褐色的石瓦、黑褐色的外露木构架到红褐色砖墙,显得色彩协调,层次丰富。

邬达克设计的这幢建筑很有灵性,他非常喜欢听鸽子,喜欢看鸽子在天空盘旋的样子。便为他的鸽子们设计了落栖的平台和出入口和在不远处主楼西南山形屋顶设计的三只立体飞鸟,两者相得益彰。
走进后,先看到邬达克先生的半身雕像和简介,右转进入一楼大厅,作为邬达克纪念室对外开放。展柜内的资料既有邬达克的经典建筑图片,也有其亲人提供的邬达克的生活图片,还有部分邬达克当年使用过的实物。二楼和其余房间暂时没有开放。

门的旁边有一个壁炉,从这我们很容易想象出原来这个房间的布局,也可以想象出这样一个画面。
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某一天,邬达克先生从外办公回来,走进客厅摘下帽子和外套,随手挂在门边的衣架上。走到壁炉边暖和一下身子,片刻坐到离壁炉几步远正对着它的沙发,拿起桌上的报纸开始了解上海的大事小情。他的妻子从北面的门走出,发现邬达克先生回来后,便走到厨房为他准备了一杯热饮,轻轻地放在桌上,并不惊扰他。然后站在南面的落地窗前,开始想着这是在上海的第几个冬天了......

当我们从南面的落地窗走出去,便身处在一个花园。站在花园看这幢楼,又是眼前一亮。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也是邬达克旧居的特色之一。
现在花园处已经改造成为一个学校的操场,附近也早已成了热闹的马路。但在这里你听不到车马喧嚣,而是平静和向往。
这里简单却不单一,精致温馨,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邬达克先生对生活的追求,以及他的人生态度。

若你喜欢邬达克或者喜欢海派建筑,不如寻来。
文/图:九月,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未经同意禁止转载,发现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