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书评带给我的苦与乐

我是一个书呆子。

然而,当我看到有人一年读了100本书的时候,我震惊了。

看着满书架的书,好像没有几本书是自己完全读完,更不用说从中受益了。

于是因缘巧合认识了鼹鼠的土豆,开始了我的分享与写作之旅。

彼得.孔普的〖如何高效阅读〗是我经过千挑万选准备写的第一篇书评。

之所以选择这本书,一来是发现自己的阅读速度太慢,效率低下,二来,本着要与人分享这本书的心态,不下功夫阅读就不可能输出。

于是严格按照作者彼得的建议与要求,严格实践加练习。

首先,作者明确了一个基本概念:概念性学习与技能培养的区别,高效阅读是技能培养,需要长期不断持续练习,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而经过严格训练的结果是:我们能读的更快,读得更好,也就是说,我们的收获是能够提高阅读速度2--4倍,能更好地理解材料并记住阅读内容。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要避开以下几个阅读误区:

首先,快速阅读不是目的,掌握正确的阅读方式才是终极目标。

不是阅读任何材料都是用同一种方法,而是要根据阅读材料的难度,题材的熟悉度,组织结构和阅读目的决定阅读方法,要有相当的灵活性。

开头很容易,越往下训练越难。

也许作者早已意识到这种严格枯燥的训练很容易让人难以坚持,于是一开始,作者就推出了【进步文件】这个记录你点滴进步的档案,让你能在艰难的跋涉中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从而能够坚持。

作者提出的第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就是运用内在阅读加速器,就是如何利用手指作为你阅读的工具的方法。于此同时,作者还提到了一个阅读误区,就是回读问题,快速阅读的第一原则就是彻底消除回读。

第二个学习技巧就是不发声地读,但要快速识别信息,也就是尽量在更短的时间内捕捉更多的内容。

第三个学习技巧就是提升理解能力的问题,理解文章首先要学会寻找段落主旨句,快速识别主题句的能力将极大地帮助你提升阅读能力。

关于理解能力与速度的关系问题,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做训练的时候,将理解能力和速度的训练分别开来,否则无法达到进步要求。

在这里,作者强调的是:提升阅读速度始终是严格遵循的原则,快速阅读是根本。

先提高阅读速度,再提高理解能力。

重要的一点是要带着目的去读书,抓住要达到的目的,其它内容可以忽略不计。

当我们带着明确的,最小的阅读目的去阅读的时候,阅读效果也非常好,而且避免了反复阅读,浪费了大量时间。

我们是想要了解事情的原委还是想获得某种学习技巧,亦或改善某种行为习惯,明确了这些前提,将大大提升阅读效果。

进入训练的第二个大环节的目标就是成为世界上阅读速度最快的人。

这一目标的基础就是识别、理解单词的能力,阅读速度超过默读速度,以彻底消除默读为标志,以提升阅读速度为宗旨,文章的理解是其次。

理解能力,信息记忆能力以及信息再现能力的关系,要明确的是理解能力与记忆能力往往不同步。

培养阅读记忆能力的第一步是信息再现能力,方法是使用神奇之线,就是在一条线上用尽量少的词汇描述文章主旨。

要强调的是不能回头看读过的内容,回忆能力的培养就像肌肉训练一样,需要反复训练,不断打磨。

对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的培养要与速度训练分开进行,但要带着阅读目的去读。

回忆模式是唯一记忆方法,用尽量少的词描述回忆内容。

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有助于阅读。可以将文章体裁分为新闻,非小说文学,小说题材。

根据不同的问题决定阅读速度,关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文章结构,对于重点段落要放慢速度。

对于抽象文章的阅读,作者刨析了这类文章的结构,即先围绕主题开展陈述,先概括再具体的结构模式进行阅读。

训练的第三环节即升级环节的阅读方式是:全新的手动方式,画圈运动,快速画圈,配合眼睛的快速移动,捕捉更多的内容,此时并不需要真的读懂手指圈住的内容。

到这里,作者给出了阅读的定义: 阅读就是充分理解文章意义以完成阅读目的的过程。

从默读到视读的转换,以每次捕捉不止一个单词且靠视觉获取单词的意义。

靠多次,大量的练习记住阅读内容。

记住,不是所有单词都有意义,不按顺序阅读,把段落当做第一思维单位,所有句子构成同一观点,段落句首是主题句。

当我们快速阅读时我们如何理解呢?

回到一年级的水平进行训练,就是说用简单的材料联系阅读与理解,要尽可能多地练习。

阅读时不要默读每个词,保持在理解的前提下每分钟500个词的速度。

新的阅读方法是"分段法",在第一行画线,手指向下移动3行或更多的内容。

注意过渡词的使用。

只有经过大量的练习才能掌握上述技巧,在练习的过程中可以综合运用以上技巧,在提高阅读速度的同时,你的慢速阅读速度也有所提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