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是逃避思考?

在平庸与杰出之间,隔着一个会积极思考的头脑;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却常常向反面不懈努力,尽其所能逃避思考。

庆应大学思考力教授狩野未希在《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一书中,犀利地将这一现代人常态揭示了出来:因为无法独立思考,亚洲人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相较欧美学生往往很弱,我们在逃避思考中已然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而让人稍感欣慰的是,思考能力的缺陷并非天生基因所致,完全可以靠后天培养形成,不逃避思考,直到擅长。这里的思考不是指泛泛而谈的浅思考,而是特指批判性思考。亚洲人总习惯于逃避思考之原因,与我们含蓄的文化息息相关。为了避免可能的轻视,我们很羞于承认自己的不理解,而情愿用沉默或假装来“不懂装懂”。我们习惯于逃避“理解”,在交流时不常有实际的互动,一般以点头认同与暗自揣测为主,加之缺乏“问清楚”的精神,对于别人的观点不加谨慎判断,对于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同样不加慎重思考,久而久之同时习惯了不明不白只表态不思考的状态。

在狩野未希的课程中,将挽救这种局面的建立自我意见概括为“五步”:

第一步,深入理解;

第二步,扩展观点;

第三步,从未来思考有现实性的行为;

第四步,形成“意见”;

第五步,把批评、反驳都当作自己的想法,推敲意见。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不要在没有深入理解的情况下直接“持有想法”。要理解狩野未希的观点,建立意见路径不是重点,养成深入理解并有根据地说话习惯才是重中之重。

在第二课中,作者列出了检验是否深入理解的7种方法,对于养成理解习惯颇具启发:

第一,用对5岁小孩都能听懂的方式说明问题。

第二,把专业用语解释清楚。

第三翻译成英语,这一招曾经是村上春树写作初期的点金石,也可以成为思考质量的试金石。

第四,使用“理解程度检查表”,很多时候,列举本身便是整理思路的过程。

第五,5W1H(WHO/WHAT/WHERE/WHEN/WHY/HOW)反驳法,在各个元素层面多问问为什么。

第六采用“信号灯法”帮助思考:这是个人在实际操作后认为十分具有可行性的方法——重点在于对自己诚实,而不是轻率地得出结论,哪怕是在判断是否理解的问题上。

充分理解的内容标为绿色;

对于其中的意思有一点不明确待查证标为黄色;

完全看不懂的内容标为红色。

第七,临时被人征求意见时,提出“好问题”,不要先出结论,而先提问以接近思考的真相。

只有在理解的前提下才可能进入思考,鉴别“事实”与“意见”,事实有根有据,可以作为思考与判断的依据;而意见则是想法,哪怕是专家之言,都需要认真斟酌、小心考证。战胜逃避的心态,在掌握了足够多的事实后,我们可以从容思考,而从意见到达事实的路程,本就是思考的过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学生时代,我们遇到不喜欢的异性,会直接拒绝或者保持相应的距离。 后来,我们步入了社会,懂得了很多的人情世故,看惯了...
    夏雨嫣阅读 734评论 2 10
  • 终于等到期盼已久的假期,几个同事决定去吃一顿,一方面是开心,另一方面庆祝假期(其实就是想给吃饭找个借口)。 于是我...
    ToBeMself阅读 382评论 0 0
  • 在一开始我就得声明,骂人这件事情很多人都觉得低俗,但其实博大精深十分有内涵。无论是从古至今还是纵横中外,其中佼佼者...
    品木成森阅读 1,191评论 5 5
  • docker volume 详解 卷是持久化由Docker容器生成和使用的数据的首选机制。虽然绑定挂载依赖于主机的...
    陈sir的知识图谱阅读 845评论 0 0
  • 上周去参加了卓越父母专业课的研讨会,为期两天的会议结束后,给我很大的触动。与其说是学习怎样教育孩子,不如说学习如何...
    雪山飞狐儿阅读 322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