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对于个体的发展与他人合作的影响 阿德勒有不同的看法


童年是一个人至关重要的时期,童年的经历会对一个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比如一个35岁的妇女,她保留了一段她3岁时的记忆。他走在黑漆漆的过道上,突然间她被比她大点的走过来的堂兄吓了一跳。从这段记忆中,我们可以推测这个妇女在幼年期不爱与他人玩耍、跟异性单独相处。从结果上来看,这个35岁的妇女至今仍旧单身。



童年是一个人的认知初步形成的时期,此时个体接收来自他人和环境的刺激和影响。不同的个体对待同一件事物是持有不同的看法。就拿学习累这件事情来举例,有的人渴望通过学习来改变自身,所以就算一天从早到晚,除了吃饭、睡觉、上卫生间以外,都在学习也不会觉得多么累。


但有的人体质和思想都与这个“拼命三郎”不同,他的生理极限是一天最多学8个小时,超过8个小时就会注意力涣散、精神不集中。而且他每天想要保留一些休闲娱乐时间,所以他不接受一天从早学到晚。


假如有一个认为人要靠毅力拼搏的父母,生了一个没那么拼命的儿子。那父母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我们能吃苦,而孩子却不能?”



阿德勒不是因果论的拥护者,阿德勒认为虽然过去会对一个人产生影响,但取决于这个个体怀着怎样的看法看待一件事物。就像我举的关于学习的例子,他是偏向人的毅力还是认为人的一生没必要那么拼。


与他人的合作,接收来自他人的刺激是至关重要的。由于现代社会的特殊性,一个人只要有钱,闭门不出也能活下去。但在过去人与人之间是必须接触才能维系自身的生命。那些不与他人合作,对他人抵触的人往往在社会上难以生存。


因为这一部分人,怀着对他人的抵触,对他人不能产生很好的看法。只有当他们产生与他人合作的信念时,才能更好地在世界上生存。



阿德勒认为有三类人,由于缺乏外界的刺激,所以不能产生对世界客观的认知。


第一类人是先天残缺者,由于自身先天残缺在童年活得很痛苦,所以对外界持有敌意。第二类是溺爱儿童,由于家庭对他长期溺爱,所以以自我为中心,当外界与他意见不合时,就会攻击他人。第三类是被忽视儿童,由于自身被长期忽视,所以与他人建立合作这种信念在他们看来是行不通的。


然而,阿德勒的目的论强调,如果能有一些人帮助这些群体与他人进行合作,帮助他们进行信念上的改善的话,这些受童年影响的群体也能够过好自己的人生。


因为他们陷在自己的世界里太久,需要有人用更多的外部刺激,让他们产生更多新的观念,用以改善他们旧的观念。阿德勒一生研究的也是如何更好地在强调个体信念的同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


相关材料


《自卑与超越》第一章 我们对于意义的追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