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于记忆

“一切知识不过是记忆”

这句话说明知识是记忆的表达形式。

有一部电影叫做「记忆碎片」。导演是克里斯托弗·诺兰。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由于记忆方面的问题,只能使用碎片的记忆。他执着于杀妻凶手,却记不得谁是犯人。为了查出真凶,他用碎片的记忆构建了一门关于某个犯人的知识,且以纹身的媒介形式保存在自己的身体上。所以比起主观记忆这样的心理表征,纹身反而更可靠,因为那是他信得过的知识形式,具有某种客观性。

但是,基于主人公生理上的缺陷,他的智慧也就到此为止了。因为智慧是一种有所记忆的能力,正常人还可以不依据神经系统以外的媒介记忆与读取记忆,对神经系统正常的人来说媒介总有一种外在性,一种外在于心理的客观性,它提供主体所不知道的、忘掉的信息,但也不能完全依照于它。它也可以被修改、被误读。虽然本片主角口口声声说法庭判案证据的重要性,但实际上它反而是次要的东西,人们之所以打官司,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事先没有“证据”,事后记忆不清而争吵。

所有的有争议的纠纷,如果一方无法说服对方,也不想再听到对方的种种声明。那么最后有「证据」的一方,会出示某种媒介,这一媒介中保存的信息间接地证明了过去所发生的情况。

人类科技发展到目前的阶段,还不能直接拷问心智的意向。或说像放电影一样回放记忆中的影像。

录音以及录影被称之为“物理证据”。乃是事件发生中对客观世界的纪录,对客观世界在时间纬度上的记录。但肯定不是对全局的集录。

如果这个宇宙存在有更高智慧的群体,他们可以完全记忆全局,他们可以认识到客观性无非就是主体间性或协同性。他们可以下盲棋或分享根本看不到的东西。那么他们对于一件发生的事件,就无所谓真假了。也无需再借助于记忆。

但是影片中可怜的主人公多么希望一有线索就马上记下,生怕忘掉。但他无论如何都办不到。这一弱点是媒介间性的体现,他不能完全掌控一种媒介,就意味着另一媒介他也不能完全掌控,没收了他的笔,又不能录音或在其他平台书写,那么下一刻他就将被全部忘掉!他的知识不仅构建了那个不存在的犯人,还构建了他自己的身份。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外面的风,轻轻地吹, 带有一丝丝的妩媚。 工作之余,我便会整理我的思绪, 把我的灵魂召回。 我坐在"配电重地,闲人...
    洁汝大弟阅读 186评论 1 6
  • 这周主要把股权投资基金基础知识看完了。 1、行政监管:证监会,对基金的整个过程进行行政监管。 2、自律组织:基金协...
    王府凤阅读 184评论 0 0
  • 我生于农村,在农村度过了我的20年青春,接触的人也大多来自左邻右舍或者乡里乡亲,思想也潜移默化的受到他们影响,尤其...
    吴权阅读 44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