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赠远》

王涯《秋思赠远》原诗、注释、翻译、赏析


【原文】:

秋思赠远

王涯


厌攀杨柳临清阁,闲采芙蕖傍碧潭。

走马台①边人不见,拂云堆②畔战初酣。

【注释】:

王涯

(?-835)唐代诗人。字广津。太原(今属山西)人。贞元(785-805)进士,为翰林学士。元和(806-820)年间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罢相,迁吏部侍郎,后出为剑南、东川节度使。文宗时复为相。甘露之变,为宦官仇士良族诛。

①“走马台”系指汉时张敞“走马章台街”之事 。②拂云堆,在朔方,指代征战之地。

【翻译】厌烦杨柳和林清阁蕴含的离别,便避开那份伤感而游碧潭,清池边上悠闲的采着芙蕖。娇妻既在千里之外,想效张敞画眉之事已不可能,而在征战之地 ,还是酣畅淋漓的作战吧。

且放一放吧!

【赏析】:

这二首诗,描写了诗人对妻子一往情深的挚爱真情。

后两句,上句说“不见乡书”,下句道“唯看新月”,从这对举成文的语气里,显示了诗人对家书的时时渴盼:他多么想望能像古代传说那样,突见雁足之上,系着妻子的信件啊!乡书不见,唯见新月,一个“唯”字,透露出诗人无可奈何的怅惘。诗人对月怀人,浮想联翩,仿佛那弯弯新月就像娇妻的蛾眉。短短四句诗,却写得情真意真,末句以景结情,更给人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的无穷美感。

从诗的内容看,第二首是写于穆宗朝诗人节度边陲之际。

古人送别,常常折柳相赠,因此,杨柳便成了伤别的象征。诗开头说,“厌攀杨柳临清阁”,“厌”字一贯全句,“杨柳”触起离思,自然厌之有理;官署中的“清阁”,有似送别时的长亭,因此临清阁也惹人伤情。诗人极力想逃避这离思之苦,可是不能够。他避开了清阁杨柳而游清池,那明艳动人的芙蕖(即荷花)却又冲他娇笑。“闲采芙蕖傍碧潭”,一个“闲”字,描摹出了诗人那种情不自禁的动作。芙蓉如面,莲步生春,诗人芙蕖在手,但仿佛跳入诗人眼帘的却是螓首蛾眉,美目盼兮的娇妻。这离愁真是既苦且甜,既甜且苦,懊恼缠人啊。但诗人转念一想,既有王命在身,自当以国事为重,于是笔锋一转,写道:“走马台边人不见,拂云堆畔战初酣。”“走马台”系指汉时张敞“走马章台街”之事。拂云堆,在朔方,代征战之地。这两句说:娇妻既在千里之外,想效张敞画眉之事已不可能,而现在边关多事,作为运筹帷幄的边关统帅,应以国事为重,个人儿女私情暂且放一放吧!诗人极力要从思恋中解脱出来,恰是更深一层地表现了怀念妻子的缠绵之情;也是对久别的妻子的解释,完满地表达了“秋思赠远”的题意。

这首诗是情思缠绵与健美风格的有机结合。前两句诗人将思远之情写得深情款款,卒章处却是开阔雄放。缠绵与雄放,统一在诗人的妙笔下,表现出了诗人既富有感情又能正确对待儿女情长的大将风度,颇具个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米娅印象 今天米娅跟大家聊的对象是一名从英国留学归来的年轻金融才俊。他年仅30岁就成为了摩根士丹利亚洲董事。他在学...
    米娅C阅读 5,124评论 5 21
  • 做什么事都仿佛游离物外,好像那是另一个我,包括做爱。看天气那么阴沉,显示最高温-1°。草色昏暗,从前几天就想起一首...
    upslin阅读 1,196评论 0 0
  • 我们加班加点,去做自己都不能理解甚至不认同的功能;我们花大价钱让孩子上高端幼儿园、培训班,让他(她)们不输在起跑线...
    zvving阅读 2,854评论 1 4
  • 提起中元节,就想起烧纸钱。我还记得小时候在三岔路口烧纸钱的画面,妈妈边烧纸边嘴里念念有词,悼念着我去世的亲人。一阵...
    二双阅读 1,722评论 0 2
  • 阅读,对2、3岁的孩子来说未免有点太严肃了,好玩才是这个阶段的孩子最关心的。阅读这件事怎么才能变得好玩呢? “宝贝...
    汤亚阅读 2,924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