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春天》教学活动设计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一早上的成果

                    《找春天》

一.文本重现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

    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我仔细地找啊找啊。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早开的野花一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解冻的小溪叮叮咚咚,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她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她在桃花、杏花枝头笑......

二、解读文本

1.文本语言特色

  《找春天》是一篇写春天的散文,课文以孩子的视角写了他们眼中看到的初春的景象,活泼的语言表现了孩子们对于春天的喜爱。丰富的联想让人们彷佛看到一群撒着欢儿奔跑的孩子在寻找春天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春天的喜悦。

  4–7自然段用相同的句式,并列的段落,写了孩子们眼中发现的春天,每段话前半句是描述春天的景象,小草怎么样,早开的野花怎么样,树木怎么样,解冻的小溪的怎么样,后半句都是“那是春天的————吧?”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春天,形象而生动!此处在教学设计中需要考虑让孩子们仿写!第八自然段直接把春天当成活泼的孩子,写了顽皮、可爱的春天不同的动作和姿态:“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她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春天这个害羞、调皮、可爱的小姑娘还会去哪里玩?可以让孩子们学着写写......

2.核心教学价值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对于低段(1-2)年级的阅读目标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语段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阅读浅近的散文、诗歌,向往美好的情景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浅近的儿歌、童话和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因此,这篇文章的核心教学价值在于:

1、在品读中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关键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比如:探、遮掩、害羞等词语

2、朗读美文,想象画面,感受春天。

3、品读文章优美句段,进行仿写。

概括起来就是:

品句段
想画面
仿语句
三、语文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14个生字,学写“冲、寻、姑、娘、吐、柳、荡、桃、杏”等9个生字,能理解词语

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早春的生机与活力,读出早春带来的希望。

3.能根据图片展开想象,仿照第4至7自然段相关句子学习表达。

4.能从文中感受春天的美好,主动到生活中去发现春天的美好。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 听读课文,识字读词

(未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