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在反思,一味地追求课堂上的氛围,是否让我忘了讲课也要讲。学生毕竟是处于学习的阶段,知识储备和范围都很有限。如果没有老师自己完整的语言表述,学生在这一方面的能力肯定有所欠缺;如果老师的词汇不够丰富和优美,学生肯定也得不到熏陶。所以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希望每一处学生都能领会到我的点,接到我的下一个词,其实那是很困难的。
尤其昨天在观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读本》的一个视频课的时候,发现里面的老师也遇到这样的情况。所以我茅塞顿开,有时候不追求同一个词,意思相近老师直接告诉学生一个高级词汇也是可以的。有时候自己太过于纠结一致,不利于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视频中的老师执教水平很高,学生肯定都是班上佼佼者,课程肯定也是精心准备,尚且达不到完美的对接。
进入第四单元的学习,课文的主题是爱国。尤其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对于学生来说题材距离现实较远,古文又生涩,还涉及到历史背景,所以学生理解起来也有困难。两堂课下来,自己感觉是把所有的资料书上对陆游和林升这两个诗人的介绍,对诗的分析,每句诗的意思全部讲解完毕,就是不知道是否讲得生动,有条理,学生是否能吸收。下课看看他们的笔记似乎还是那么回事,私下问几个同学,也都说听懂了,能理解。
感觉想要掌控课堂,了解自己,了解孩子的这条路很长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