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的背后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38期“父亲”专题活动。

朱自清的《背影》是三十多年前的课文,当时不懂欣赏,也不理解其中的感情,只感觉被教材带进一幕父慈子孝的情景剧。直至今日,我们做过儿子,也做了父亲,经历粗粝生活强加给父子三代的情境纠结,既能体验衰老父亲的病痛,又感同身受残酷社会对儿子的鞭打,在这种情绪下重读《背影》,这才有了真实的共鸣感。

一九二五年,二十七岁的朱自清在清华大学任国文教员时写下这篇回忆性散文。全文一千五百字左右,叙述的是一件父子送别的小事。八年前在他离开南京时,父亲朱鸿钧坚持要送他,照料他上火车,并给他买橘子,父亲抱着橘子在站台爬上去,攀下来吃力的背影,给作者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

文章开头简单介绍了故事发生的那年冬天,有关父亲和家族“祸不单行”的变故。读一篇文学作品,首先要了解它的创作背景。我们依靠如今发达的信息搜索,作品、作者、主配角的前世今生都可以一览无遗。

那年是一九一七年,朱鸿钧和朱家命运的转折点。时年四十八岁的朱鸿钧多年奋斗,已官至徐州榷运局长,这个职位相当于现在的盐务局局长,是一个有头有脸,有大量灰色收入的肥缺。看起来,朱家已然是过上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好日子。

然而世事难料,福兮祸之所伏。官运亨通,日进斗金的朱局长,不满足一妻一妾,遂在官任上又纳一妾。他的大夫人,也就是朱自清的母亲,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是默许了,但二老婆潘夫人却跑到官衙大吵大闹,一时间闹得满城风云。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朱鸿钧后院起火的时候,竟然连带拔起他挪用公款的问题,这让朱局长丢了差事,毁了面子,一夜之间,名利尽去。更悲伤的是,纳妾风波让朱自清的祖母在这一年伤心至极而撒手人寰。

《背影》就发生在这个时间节点。朱自清从北京大学回家奔丧后返回北京,他的父亲失去工作后也即将要出外谋生。父亲先是托熟识的茶房陪他去,再三叮嘱,终究不放心,踌躇许久,最后决定亲自送他到车站。在车站,父亲给他照看行李,与脚夫讲小费,挑选靠车门的位子,用大衣铺好座位,嘱咐他晚上莫受凉,嘱托茶房一路照应。父亲给儿子做的这一切“小事”,当时朱自清是看不上的,他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暗笑父亲“迂”,自己都已经二十岁了,又在北京看过大世面,难道还不能照顾好自己么。

作者在文章里说,八年后回忆起当时景象,“我”痛恨自己“真是聪明过分”,嘲讽自己“当时真是太聪明了”。要知道浸染封建礼教的家长思想,又曾在职场混得风生水起的父亲,在遭受倾轧打击的境地,还心甘情愿地为儿子俯下身去做这些仆役般的事情,父亲责任的担当是那么自然,那种温情感人至深。

在车站,父亲安顿好儿子后,儿子跟他说“爸爸你走吧”,可他转身又去给儿子买橘子了。看着肥胖的父亲探下身子穿过铁道,攀着月台努力往上爬的身影,儿子的眼泪第一次自然而然地出来了。等父亲把橘子一股脑放在大衣上转身离去,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儿子的眼泪再次涌出来。父亲离开时“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为了儿子,他一定要尽到自己最大的责任,这是一个父亲对儿子无声胜有声的爱。

最后一段朱自清寥寥几句,述说了送别后家境的凋零,父子之间的日渐龃龉。说得简单,其实不简单。我们又把朱家境遇变迁的详细情况翻了出来。失去官职和收入的父亲生活一落千丈,甚至靠变卖家产,向亲友借贷以维持生计。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在家庭困境一天天加深的日子里,父子感情也出现了很深的隔阂。

一九二零年,朱自清自北大毕业回到扬州八中任教,朱鸿钧利用他与八中校长的私交,让学校把朱自清的工资直接补贴到家里,不允许他支配。彼时朱自清已成家立业,本来他妻子与公公的关系就紧张,接受新思潮的儿子与家长制的父亲自此失和。次年朱自清辞去教职,携带妻儿离开扬州独立求生。期间朱自清与父亲几乎断绝了书信往来,就连父亲患病也没回去探望,他说:“非不欲归,实惧家中空气之压迫。”

一九二五年朱自清收到朱鸿钧的家书,父亲在信里自述:“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听闻父亲再次的“分别”之语,朱自清忽然记起父亲八年前在浦口车站的背影,他的泪“第三次”流了出来。在这一瞬间,他忘却了父亲的种种不好,感念起父亲的种种好来。儿子站在父亲的角度开始理解父亲的不是,“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他体会到了父亲年少顺遂,中年颓唐的困顿不堪,在这一刻他谅解了父亲,也谅解了自己,于是写下了名篇《背影》。

据说朱鸿钧捧着《背影》,“逐句读之,泪下不止”,他主动写信给儿子,“见汝文字,如见汝面,前事皆忘,唯念尔寒暖。”父子终于由隔阂走到理解,父子关系由理解而安定。

文章反映出典型中国知识分子家庭经历的经济困顿,新旧思想的鸿沟,两代人的个性分歧,父子情感变化的三部曲,从血缘至亲,到疏离冷漠,最终达到包容和解的血脉相承。

朱鸿钧有四个孩子,他对子女的期望很高,教育严厉有方。朱自清北京大学毕业,是中国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二子朱物华是中国电子学和水声学奠基人之一,曾任上海交大校长;三子朱国华就读厦门大学法律系;女儿朱玉华毕业于南京师范学校。

文章朴实无华,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只是用平实的笔触细细地描摹出最朴素的人物和人性,情景和事件。当我们跑到这幅画后面去,静静地体会揣摩,更加觉得这份感情真挚而自然。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