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活着》悟语文教学智慧
余华笔下的《活着》,以质朴无华却又极具冲击力的文字,勾勒出主人公福贵饱经苦难与沧桑的一生。福贵从富家子弟的云端跌落至一无所有的谷底,亲人如星辰般逐一陨落,最终唯有一头老牛与他相伴。即便身处这看似无尽的苦难深渊,福贵依然坚韧不屈地 “活着”,这份对生命的执着坚守,着实引人深思。当我们将视线从福贵的人生轨迹移至语文教学领域,竟能惊喜地发现,这部作品蕴含着诸多宝贵的教学智慧。
珍视生命体验,丰盈情感认知
福贵的一生,可谓五味杂陈,饱尝酸甜苦辣。战争的动荡不安、亲人的生离死别、生活的穷困潦倒,种种磨难交织成他独特的生命画卷。这些丰富的生命体验,成为他认知世界、感悟生活的坚实基石。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同样应高度重视学生的生命体验,因为语文绝非仅仅是一门学科知识,更是情感与思想的重要载体。
例如,在教授杜甫的《春望》时,诗中饱含着杜甫因战乱致使家破人亡、感时伤世的悲痛之情。若学生对战争的残酷缺乏基本认知,便很难真切体会杜甫彼时的心境。此时,教师可巧妙引导学生结合详实的历史资料,深入了解安史之乱的时代背景,或是分享一些战争中百姓流离失所的真实故事,以此为学生搭建起间接体验生命的桥梁,助力他们更深刻地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深沉情感。又如,在讲解朱自清的《背影》时,许多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尚浅,难以透彻理解父子间那种深沉内敛的情感。教师可引导学生回溯自己与父母相处的点滴瞬间,尤其是那些父母默默付出、饱含深情的时刻,从而唤起学生的生命体验,促使他们更深入地走进文本,体悟其中的情感内核。通过珍视学生的生命体验,语文学习不再是对空洞文字的机械解读,而是与学生内心产生强烈共鸣的情感交流,进而丰富他们对生活的细腻情感认知。
直面挫折教育,培育坚韧精神
福贵面对接踵而至的挫折,并未选择放弃生命,而是以顽强的意志默默承受一切,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令人动容。语文教学同样肩负着培育学生坚韧精神的重任,助力他们在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重重挫折时,能够勇往直前,毫不退缩。
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遭遇写作瓶颈,诸如无话可说、表达不畅等困境。此时,教师不妨以福贵的经历为契机,激励学生不要被暂时的困难所吓倒。告知学生,每一次写作都是一次挑战,恰似福贵直面生活的苦难,唯有坚持不懈,勇于尝试各种新颖的写作思路与方法,才能突破困境,实现提升。例如,当有的学生在描写景物时总是落入俗套、千篇一律,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福贵观察生活的细致入微,从不同视角去审视身边的景物,鼓励他们不怕失败,多写多练,逐步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表达方式。在阅读教学方面,对于一些内涵深邃、理解难度较大的作品,如鲁迅的杂文,学生可能会因理解困难而滋生畏难情绪。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到,理解此类作品如同福贵克服生活中的艰难险阻,需要具备坚韧不拔的精神,通过反复阅读、查阅资料、深入思考,方能领会其中的深刻意蕴。通过这样的挫折教育,在语文学习中培育学生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坚韧精神。
回归生活本真,体悟语文魅力
《活着》以福贵平凡而又跌宕起伏的一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生活的本真模样。语文源于生活,也理应回归生活。语文教学需让学生明晰,语文并非高高在上的抽象知识,而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实用工具和文化载体。
比如在教授说明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留意生活中的各类物品,像家电的使用说明书、景点的介绍牌等,让学生切实体会说明文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同时,鼓励学生尝试为自己熟悉的物品撰写说明文,如此既能有效提升学生对说明文的写作能力,又能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语文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精心创设贴近生活的场景,如模拟商场购物、餐厅点餐等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本真,体悟语文的独特魅力,明白语文学习对于生活的重要价值。
《活着》宛如一面明镜,清晰映照出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诸多方面。从珍视学生生命体验,到培育他们的坚韧精神,再到让语文回归生活,这些从《活着》中领悟到的教学智慧,将为我们的语文教学之路提供坚实的支撑,助力我们走得更加稳健从容。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收获知识的滋养,更能收获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