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好的,好的就会来

年纪大了,担子也重了。家里的事、工作赚钱的事、朋友交际的事…精力被扯得七零八落,脑子里的杂念也越来越多。谁不想把日子过好呢?幸福美满,还有余力回馈父母——用“回馈”不是“回报”,因为他们真不图什么,只盼着我们健康平安。

可这心,它就是定不下来。想专注做点能带来正向循环的事,总被打断。管不住脑子,控制不住念头。到底是什么东西把我们圈住了?捆着我们的手脚和心思,在这死循环里打转一辈子,再把同样的困惑传给下一代?从普通人到工人、白领、中产、富人…每一步,卡在哪?

明明知道该干什么才能靠近幸福,明明已经在路上了,又是什么让我们突然停下?是贪图那点短暂的快感?是累得想逃想麻痹?是被意外打乱了阵脚?还是焦虑压得只想躺平?——这就是我这90后现在的困惑。答案?我不知道,眼下也不想深究。就算知道了该怎么做,以我目前的思维方式与认知水平,恐怕也坚持不下去。

现实就是,成王败寇,结果说话。世上有几人真在乎你过程多辛苦?比如赚钱,目标一百万。没有钱,家里开销、父母看病、孩子抚养,哪一样不是硬邦邦的结果?当然,外人怎么看无所谓,自己心里那杆秤、那份踏实才最要紧。

总有人说:过程做好了,结果自然好;要是害怕结果,那就安慰自己尽力了呗。因为思维方式、认知水平摆在那儿,夜深人静时心里的声音、自己所在的层次的局限。好像只有靠这点安慰,才能勉强走下去。但我心里总觉得,这有点“弱者思维”的味道。那点安慰带来的心安,太短暂、太脆弱,撑不起持续行动、毫不动摇的决心。

真正的勇气,是看清自己最大能承受的损失,也敢去要想要的回报。直面结果,担起它的风险和收获。这样的直面,需要清晰的起点、明确的目标,也得知道怎么一步步走、为啥要坚持、如何避开风险。

认清现实,这是我当下帮自己理清思路的办法。毕竟,一千个人有一千种活法,站在各自的目标前,谁都能给自己找到说法。

今年五一,自己开车去了趟五台山。晚上跟民宿老板闲聊,我说:“来这儿的都想求点啥吧?我就图个心安。”

他回我:“这么多人来五台山,其实也不是真求啥,都是要个心安罢了。指望求神拜佛就啥都有了,那自己该做的事还做不做?”

我当时就愣住了,心里像被电了一下。是啊,我比别人特殊吗?一直比别人牛吗?我不就是个普通人吗?过去总想要大富大贵,对自己要求贼高,干啥都定个高目标,换了工作换了岗位也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结果呢?到现在好像也没啥起色啊!

回头看,这种“高人一等”的想法,给我带来了啥?是更多的困惑、更多要学的东西。遇到啥都觉得是问题,啥都想搞明白,付出不少,可现实里总办不到。最后只剩下不甘心、不服气、心里憋屈,还有那些虚头巴脑、不切实际的空想。

有些浅显的道理,非得自己经历过,才能真正懂,才觉得有用。其实哪有那么多非问不可的问题?哪有那么多非学不可的东西?问来问去,学来学去,脑子一刻不得闲,心一刻不安宁,日子过得一点不轻松。

过去的经历造就了现在的我。我也承认,现在还是做不到时刻头脑轻松、心情平和。就像刚才,想翻翻一建的书,死活看不进去。脑子里乱糟糟的:以前和朋友的对话、婚后两边父母的处理、弟弟被银行催债的烦心事、以后工作的迷茫、孩子的事…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蹦出来。

因为之前翻过点陆王心学的东西,这会儿突然对“自我”和“真我”有了点模糊的感觉,记下来:

很多时候,感觉是“我”在跟“自己”说话。就像刚才看书时,心里有声音:

“我”(像是那个理性的我)说:“你得加油!该看书了!别分心!不能贪玩!专心看一建!”

“自己”(更像那个真实的我)嘀咕着:“我累了…这书太没劲了…我做不到…躺下吹空调多舒服啊…”

这个“自己”,可能就是“真我”。它代表我真实的思维方式、认知水平、行为习惯、欲望,甚至我实际所在的“层次”。它是由过去的一切经历养成的,无声地告诉我:就做你习惯做的、在这个“层次”里舒服的事就好。“真我”是感性、直觉的,很难用语言完全说清。

这一辈子,我们其实都在跟这个“真我”对话、相处、较劲。想“跳出固有的层次”,让“真我”成长,到达我们想去的地方——这是我们不变的渴望。毕竟,有欲望才是人;是人,就总有欲望。

今天记下这点关于“自我”和“真我”的想法,没打算深究书里那些深奥的、超出我理解的哲学名词。记录下来,一是为了以后回头看看自己的心路,二是希望每天都能精力充沛点,脑子清楚点。

不管“自我”还是“真我”这些书本上的概念词儿,归根结底——用信念点燃行动,先干起来!

朋友,谢谢你看到这儿。

想好的,好的就会来。这并非迷信,就像是一种心境锚定。将意念聚焦于积极的方向,行动便有了无形的引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