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快乐王子打不烂烧不坏的铅心吧,即使在那个故事中,快乐王子变成了一堆废铜烂铁,甚至作品中所有的正面形象团灭,却还是留有一颗坚挺的心给人以念想更不要说,作者接下来还写了巨人和国王,他们的为人处事予人以希望。但是在《公主的生日》这个故事中,作者笔锋急转直下,开始了另一种故事模式,若之前几个故事是在清池中倒入墨汁,那后者便是滴入一潭墨池的几滴清水,苦涩得让人根本看不到希望。
首先作者在故事构思之前,是会先找准立场的。这个故事有着与前几则截然不同的人物立场,他不再站在强者(即使是在受苦的强者)的一边,而是“倒戈”站在了对立面。我们可以看到就连文章的题目也不再是作者立场的标签,虽说是“公主的生日”,但作者却是把笔墨和关注度更多地给了另一个人------“矮人”。
其实矮人的形象在童话中从来都不是什么罕见的人物,但是就我“接触”到的矮人当中,要不是是正面的,积极乐观,爱帮助人;要不就是反面的,虽然一般反面的形象更突出了其邪恶的一面。二者共同点就是都住在类似森林的地方,同时也基本上不会为了自己的外在形象而让作者值得大费笔墨。但是在这篇作品中,作者是把形象问题拿出来,很残忍地暴露在阳光下,作品中主要是介绍了这样几种形象:一是以王公贵族为代表的尊贵派,这一派中就包括公主在内,甚至还包括花园里势利眼的花朵;另一种是以国王为代表的庸庸碌碌派,这一派基本只包括这一个人,虽是着墨不多,确有着关键性的影响;最后就是以矮人为代表的纯真派,在我看来,正是这一派才代表了童话这一文体的真正实力。同时,在情节的设置上,也可以看出,与国王代表的第二派有着某种联系(下面详谈)。
其实在这个故事中,虽然可以看出作者的倾向性有所改变,但仍旧以一个简单的故事为主打。在这里我所说的“简单”,即如字面。我认为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无非是作者抛弃了之前的构思技巧,那些所谓的悬念、铺垫(稍有涉及)等方法都没有运用进故事中。但是,可怕的是,即使是这样,近似清水的故事却带给人不输前文的震撼效果。
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者拼命地用毛笔在白纸上点了一个点------相当成功地设置了对比的巧妙效果。我们看先生的作品,可以看出他是很善于使用这一技巧的,但是从没有哪一篇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似这部一样的感情强烈,具体表现为以下四点。
首先是作者的主动爱与强迫爱的对比。虽说作者把登上题目的机会给了公主,但是从字里行间还是能够看出,作者对于矮人的情感更深一些,公主及其代表的一类贵族和矮人首先就外貌形象上就产生了强烈的反差,而于此带来的地位和身世更是云泥之别(虽然公主的相貌和地位的得来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是在所谓尊严至上的社会也是难以容忍一个长相难堪的人代表尊贵的,只是作者在这里没有可以提及,但是看矮人的经历便可略有一窥)矮人因其相貌丑恶而被父亲卖掉才来到皇宫表演跳舞,可以看出,在那个社会,即使是亲生的父母也会对社会的“非主流”施以嫌弃,让人心寒。
作者把一切最好的都给了公主,除了一颗善的心,而于矮人,他只得到了这样一颗心,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便可看出作者的倾向性了。
其次,是喜剧与悲剧的对比。单纯从矮人的角度来说,是一出前面大部分情节是喜剧,但却以悲剧结局的故事。很有趣的一点是,虽然题材设定为童话,作者也显然很喜欢主人公矮人但是却不曾赋予他什么特殊的才能,矮人所掌握的能够与小鸟“对话”,也只是掌握了一种技巧并非一般童话里人与动物的语言相通。也就不存在他能够听懂“花的谈话”了,更别说在皇宫里人的更复杂的内心,而正是由于这种设定,让矮人在故事的前半阶段始终处于相当快乐的状态中。即使是故事中的人也没有直接发表对他的外貌的看法,让读者不自觉地怀着一种小心翼翼的心情,呵护着这个不该被拆穿的事实。因此,故事的前半阶段确是有种洋洋的和谐感。但是作者却始终没有忘记,矮人已身处这样的境况,事实的揭穿是早晚要面对的事情,于是他开始设计,如何让自己爱的角色知道真相却又要不失尊严,先生选择了让他自己去发现。最后,矮人亲手揭下自己的伤疤,讲故事推向了高潮,故事的最后,他心碎后倒地的安排可以说是很精彩的一笔,作者将矛盾集中在最后的几段话中,将一个人对幸福、对爱情的向往与期盼亲手毁灭,也是将对比的手法运用到最纯青。像是亨利勋爵赋予西比尔文最后的自杀情节以悲剧的古典美一样(就技巧上而言而并非三观设置),矮人的死亡留给读者以胆战心惊的心颤。
然后,是自然美与人造美的对比。先生除了善于讲故事,还喜欢将各种景色、环境融入作品中(其实有时候,会感觉先生写得有些繁琐,有卖弄之嫌,猜想是先生知名作家和个人性格使然,常有机会也有兴趣去研究和涉及上流社会以及美的人和物)。在这部作品中,除了一贯的“皇宫一日游”,作者还涉及到很多的自然美,即有关森林的景色描写,就是用于与皇宫的人造美做强烈的对比。其实说是对比,我认为先生并没有抬高或是贬低的意味,作为一个作家,先生会在城里接触到各种艺术熏陶,也有机会去乡下享受自然的阳光,我想,他应该都是享受其中的,没有高下之分的对比,先生是给我们呈上了一出美妙的视觉盛宴罢了。
最后,是有心与无心的对比。除了前面所说的“公主派”与“矮人派”的对立,夹在中间的,还有国王的有关情节,生在皇宫,他既不同于公主的全然无情,但又不属于矮人爱的纯粹。国王的情节主要讲的是因国王对王后太过喜爱,即使她已经去世,也不肯将她下葬,不仅要用药物将其保存完好,还断了续弦的上奏(即使这种行为已经影响到了国家摄政),他仍旧不在乎。因此,这种爱情无疑是愚蠢的。也许有心与无心代表着善与恶的对立,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更多的人是不会有这样绝对的善与恶的,也许我们在对国王的行为唏嘘与不屑的同时,殊不知我们也许就是他身后的一员。
!��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