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论》律诗为何盛于齐梁以后(24)

中国诗走上律的道路,又盛于齐梁之后,原因有三:

一、律诗受赋的影响,这是主要原因。——兴起音义对仗

二、受佛经翻译和梵音研究的影响,即反切的影响。——对于

反切是应用拼音的方法以于本拼音的本字。涨姿势:原来拼音是受梵文影响。

梵音的输入是促进中国学者研究字音的最大厚动力。中国人从知道梵文起,才第一次与拼音文字见面,才意识到一个字音原来是由声母(子音)和韵母(母亲)拼合成的。

如果不受拼音文字的启示,中国学者决难在本非拼音的中国文字中发现拼音的道理。所以反切无疑是受梵音的影响。

反切源于魏汉之交,恰在印度和尚来中国和译佛经的风气大行之后。

梵音的研究给 国研究字音的学者一个重大的刺激和一个有系弘的方法以。从梵音输入起,中国学者才意识到字母复合的原则,才大规模地研究声音上的种种问题。

反切之下一字有两种功用,一是指示同韵(同母音收音),二是指同调质(平声或其它声)。

四声的分别是中国字音所本有的,意识到这种分别而且加以条分缕析,大概起于反切,应用这种分别于诗的技巧则始于晋宁而极盛于齐永明时代。

梵音输入的影响,加之研究音韵的风气盛行,永明诗人的声律运协就是在这种风气之下酝酿成的。

三、另一个重要原因,齐梁时代,乐府递化为文人诗到了最后的阶段,诗有词而无调,外在音乐的消失,文字本身的音乐起来代替它。永明声律运动就是这种深化的自然结果。

细说音义关系在诗歌进化史上的四个时期:

1. 有音无义时期。诗的最原始时期。诗歌与音乐舞蹈同源,共同的生命在节奏。歌声除了应和乐、舞节奏之外,不必含有任何意议。原始民歌大半如此

2. 音重于义的时期。较进化的民歌大半是此类。在诗的调与词两成分之中,调为主,词为辅。词取通俗

3. 音义分化时期。这就是“民间诗”演化为“艺术诗”的时期。诗歌的作者由全民众变为自居成一种特殊阶级的文人。

4. 音义合一时期。诗与调即分立,诗就不复有文字以外的音乐。诗虽不可歌,却仍须可诵,这使得语言的节奏音调之中仍含有若干形式的音乐的节奏音调。诗的声律便开始盛行。

《诗经》应该是音重于义的时期;乐府在初期也是“音重于义”的时期,乐府是酝酿汉魏五七言古诗的媒介,古诗即成,乐府便由“音重于义”转入”音义分化“时期。齐梁时代恰当离调制词运动的成功时期,所以当时声律运动最盛行。齐梁例是音义离合的第四时期,即诗离开外在的音乐,而着重文字本身的音乐时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听一位老师说:人做梦,就是自己的守护神先去了梦境,然后提示你。比如说:你梦见自己掉水里去了,那现实中,你不要去水池...
    琥珀寻阅读 2,383评论 0 0
  • 我至今仍记得第一次看林琳的印象。 因为她实在是太黑了,像是酱油里滴了几滴香油,黑的发亮。 那是70周年校庆,林琳站...
    我的企鹅丢了阅读 1,742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