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治国理政的“神经末梢”,基层公务员是连接党和群众的“毛细血管”。近日召开的全国公务员工作推进会,犹如一阵春风,为基层干部送来了“松绑减负”的及时雨。这场会议不仅传递出中央对基层干部的深切关怀,更勾勒出一幅让基层公务员心无旁骛干事业、轻装上阵谋发展的新图景。
长期以来,基层公务员就像“陀螺”一样连轴转。表格报表满天飞,考核检查接踵至,文山会海无穷尽,让许多干部陷入“五加二”“白加黑”的疲惫循环。某地曾有乡镇干部自嘲:“不是在迎检,就是在准备迎检的路上。”这种过度留痕、重复劳动的工作模式,不仅消磨了干部的干事热情,更让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变成了“中梗阻”。
会议提出的“松绑减负”举措,恰似一把精准的手术刀,直击基层痛点。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就像给干部装上“双引擎”,既让实干者有奔头,又让老黄牛得实惠。转任回避制度的刚性约束,如同给干部交流套上“紧箍咒”,既防止“近亲繁殖”,又打破“部门壁垒”。考核评价体系的优化,则像给干部工作安装“导航仪”,从“痕迹管理”转向“实绩导向”,让真抓实干者脱颖而出。
减负不是减责任,松绑不是松担当。“最多跑一次”改革中,基层干部从繁琐审批中解脱出来,腾出精力当好“店小二”推行“大数据+网格化”,让干部告别“表格人生”,腾出双手办好民生事。这些生动实践证明,减负增效是场“双向奔赴”:干部卸下包袱轻装前行,群众获得感才能水涨船高。当基层公务员有更多时间走村入户,有更多精力解难纾困,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自然畅通无阻。
基层减负永远在路上,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既要防止“减负”变“减责”,也要警惕“松绑”成“松懈”。要建立基层负担“监测哨”,用好群众评价“晴雨表”,让减负成效可感知、可量化。更要完善正向激励“加油站”,让想干事者有机会,能干事者有舞台,干成事者有地位。当基层公务员既能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又能看到发展的希望,自然会迸发出“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干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