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眼光

                              郭生彩文/图采自网络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在东门大巷杨先生的私塾坊读过两年书。虽然年纪最小,却已不是蒙童,因为在入杨先生私垫前,我在大舅家的私垫坊里厮混了几年,因而有些“口歌子”无须再教,先生也省得操心。

杨先生很有资格,晚清秀才出身,曾在县府里抄抄写写。只是后来越来越显“老套”,乃请辞赋闲。老人又闲不住,过年节时,写对子,画窗花,让家人卖上一腊月,倒也能补贴家用。后来办了私塾。我进入时,他的私垫已经很有些名气了。我在杨先生的私垫里,虽然只读了两年,但那塾房以及杨先生,变成我少年时代的一段经历。我忘不了杨先生,不是因为他是我的国学先生,也不是因为他讲过什么开智的掌故,而是因为一个偶然事件,让我在初始的人生中,体验了惊怵与迷惑……

先生的住处是里外两个院子。两院靠一条穿廊连接。廊道尽头还设置了一扇厚重的街门,而且经常闩着。先生及家眷住里院,“大”学生说是“内庭”。书坊设在外院。事实上,防卫越是严密,越叫我们心里痒痒,很想进去看看,小孩子嘛!不过,从街角望望,就能看见里院高大的房子,五脊六兽的样子也很威风。而外院确实矮了一截。那间书坊,黑洞洞地,墙皮掉得斑驳难看,像是被剝蚀了容颜。谁都能听见风在砖缝间的呼啸。但房里那条南北炕,摆满了学生们的书桌,说明先生人气还很旺!先生在北墙角设置了香坛,供奉一帧孔圣人画像;空地中央,摆了一张八仙桌,那是先生的讲坛,兼做书桌,上面除了放些经典,还有一个砚台,放些珠砂研磨,笔筒里有几支毛笔,给学生批仿。最显眼的是桌角那把长柄戒尺。

晨课是先生是必到的。学生们只要听见街门“吱”的一声,就整肃起来,各归原位,装作读书的样子,哼哼吱吱地摇摆起身子来。

先生进入书坊,先凑鼻子嗅嗅,要是嗅到土腥味,沉下脸问道,刚才谁胡闹来?去,到屋外打土去。门框左边挂着两个“打子”(掸子,清除衣裳上的尘土用的),一个是布打子,另一个却是骡子尾巴。不管上下午,学生进书坊前,先用打子打掉身上的灰尘。孩子们有认真打的,也有敷衍的,反正不打是不行的。趁机玩闹也是难免的。那把布打子,经常脱把儿,“大”学生且修且骂。那只骡子尾巴就没坏过,因为不大好使,很少有人用它。我至今不知尾巴打子有何用处。先生说是“拂尘”,我听得一脸懵懂。打完尘土,上炕坐定,从大到小,逐次教书、背书。大约十来点钟,他的家人送过茶来。那是扣碗茶具,揭开盖子,一边用盖子赶开茶叶,一边还吹着气,然后呡一口,又把盖子盖上。如此反复多次,一小碗茶才能喝完。

有时侯,家里来了亲戚,怕吵着他,到饭点儿,家人端着菜盘子送过书坊来。有好几次,盘里总有四只小碟儿,备四样小菜,有醃黄瓜、泡青蒜。正菜通常只有两个,总有点肉丝什么的,闻起来挺香的。汤是必备的,好像是菜丝或粉丝。他吃得很慢,花别人两倍的时间,饭前饭后都要嗽口,一定要五、六次。

那天的晨课,开始就有点异样,先生从未使用过的戒尺,不知谁动了,挪到经书前方。也巧,第一个背书的学生,是不是因为看见戒尺,有些嘀咕,状态不大好,背着背着,漏掉一句话,先生瞪他一下。重新起头儿,又卡住了,先生哼了一声。如此三次,先生的脸色阴沉下来。先生的严肃是一贯的,但从未有严厉的恶名。这天,因为那个学生咕哝了一句什么,他竟然拿起戒尺抽打那个学生;那个学生蝎蝎蜇蜇地逃到炕上,扭过身子,对着墙壁。先生见他装模作样,先自悔起来,晨课也没轮几个,先生也扫兴地走到院里来回踱步。

此后几日,先生情绪低落,时而唉声叹气,时而低头自语,那样子显然与背书丢句此类小事,没有半毛钱关系。叫我们好生奇怪。

家人照例送过茶来。与往常那种关切相比,好像故意迴避什么,放下茶,转身就走。这天,他接过茶碗,端了茶托,揭开盖碗,吹开飘浮的茶叶,喝了口茶,再把盖子盖好。在他抬眼那一瞬间,突然发现那个挨过打的学生,凑近墙,朝墙缝窥望着什么,而且,那么屏息凝!神!而这边,先生瞪着他,伸手指向他,就是喑哑得说不出一句话来。只见他手中的茶杯“啪”得一声摔在地上!旋即,他像疯子那样拍打桌子,像孩子那样哭喊干嚎,接着,身子软软地“溜”到八仙桌下。学生们慌了神,有几个想扶起他来。而那个窥望者,见此情景,激泠一下,身段灵活地绕过几张书桌,跳下地冲出院去,然后朝先生说,我没看见!啥也没看见!说完,悻悻而去……

先生一病不起。一直念叨着耻为人师!私塾也就此关了门。

外面有好多传闻。虽说,真相就夹杂在那些混沌不明、天马行空的说法里,但我们终究懵懂!因为我们是孩子。

后来,我长大了,也搬离了东门街,离杨先生越来越远。但我发现,忘掉杨先生好像需要一辈子。

有一天,听说东门大巷要拆除,我骑车到了那里时,整条街巷已成废墟。原先的杨宅,巍巍峨峨的内庭,只留下几堵白花花的粉墙,看过去,也不过是最普通的土房。据看瓜群众说,这房子数易其主,跟什么先生都无一毛钱关系。我脑子竟然空塌塌地,不知为啥要来?猛醒似地,加把劲,拼命似地离开那里。

对于儿时关注过的风物,最好别再审视,不知你是否感到,孩子的眼睛总像放大镜。不信你掂量几件事,莫不如此!

                         

                           


                            2018年10月7日于绿洲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