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里的正面管教》强调的要帮助孩子在学校和人生中成功的四项技能:
1. 我能自律和自我控制。
2. 我能与他人相互尊重地共事。
3. 我理解我的行为会如何影响他人。
4. 我能通过日常的练习,发展我的智慧和判断能力。
现在新课标强调,中学语文教育中既要有知识目标,又要有技能目标。知识目标往往比较好落实,但是技能目标就不那么好落实了。这里提出的四个技能,可以帮助我们落实技能目标,同时又能更好地促进知识目标的落实。
其中第一项,自律和自我控制就让我有满肚子的话要说,因为我就是一个严重缺乏自律和自我控制能力的人。如何提升自律能力将是我要重点研究的方向,我要通过研究如何提升自己的自律能力,进而提升孩子们的自律能力。我可以反观我自己身上发生的一些事和自己成为母亲、成为老师之后的一些做法,思考为什么我会缺乏自律能力,我是不是正在造成孩子们的自律能力的缺失。
这一项技能非常非常重要,可以说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但是要完全做到是很难的,特别是对于自尊体系建立不完整的人而言。目前我要做到完全的自律和自我控制还是很难的,所以这项技能的培养,一定要越早开始越好。现在很多孩子上了中学,自律能力严重不足,就是因为从小缺失了这项技能。家长和老师对孩子总是不放心,于是很多事情都不敢放手给孩子做,一定要自己盯着,自己亲自监督,久而久之,孩子的主观积极性就被消磨殆尽了。
自律和自我控制要建立在共情和同情能力之上。首先要让孩子们“知道一种感受是什么,以及如何将自己的感受和行为区分开。”这一点是前提,我们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往往会忽略孩子的感受。我们有时候会很霸道地说:“不要给我说原因,我只看结果,你这件事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你就要为这件事负责!”我们不去管孩子的委屈,也懒得听孩子的申诉,不理会孩子的感受,一厢情愿地噼里啪啦苦口婆心一顿说,有时候把孩子说哭了还呵斥:“不准哭!”直到孩子低头认错,保证“下次再也不敢了”才会带着胜利的微笑善罢甘休。这时很多孩子其实是心不甘情不愿的,哪怕他明明知道自己的确错了,可是被这样一顿批判,心里顿生反抗情绪。这时,教师其实是采用了暴力沟通的方式,我们身边处处充斥着暴力的语言,就算是我看了《非暴力沟通》一书,可是很多时候还是以我习惯的暴力方式沟通,往往是过后才察觉自己怎么又用了暴力沟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所以作者强调要让孩子们知道:“感受永远可以接受的,但是有些行为却是不能接受的。”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通过外加的惩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必须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而是应该尝试着让他承担这件事情本身造成的后果。
但是,作为老师,完全不采取外界的惩罚似乎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有些事情本身的后果并不太严重,有的甚至在当下并没有什么后果。不如不完成作业。如果学生不完成作业,老师完全不采取任何的惩罚措施,完全不批评,那么学生会承担什么后果呢?貌似什么后果都没有了。所以作者又指出,要让孩子通过“想清楚自己的选择所造成的后果,并通过接受其他同学为解决问题提出的建议。”来形成自律和自我控制。这里其实强调的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的方式。这里说的帮助孩子主动地建立自律自控能力,并不是教师什么都不管。而是要等待时机,选择恰当的方式,让孩子们自己意识到错误,自己分析自己的错误行为会带来什么后果,然后大家共同提出建议改正错误。老师充当的角色应该是把这一过程筹划得不露痕迹、自然而然的幕后导演,让教育真正达到“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美好境界。
君姐深谙此理,所以一直让教育自下而上地发生。她在播报点评中不止一次地感谢孩子们发现问题。其实她早就发现问题了,但是她不说,她耐心地等着孩子们发现,一天发现不了就等两天,两天不行就等三天……当有孩子发现问题,她就欢欣鼓舞地好好地把这个孩子表扬一番。这样不仅能让这个孩子形成贡献的价值感,还能让更多的孩子也加入到发现问题的行列中。在这样积极的氛围之下,就会形成良性循环,孩子们高兴,老师也轻松。
可是这真的需要足够的定力和耐心,所以我超级喜欢君姐用的“修行”一词。做任何事情都是一个修行的过程,而修行的过程必须是漫长的。我们在修行中不断地推翻原来的自己,不断地改变固有的思维,不断地形成新的价值观,这样才能修成正果。在修行中,我们会经历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自我怀疑,遭受来自外界的种种阻力,但是如果没有这一切,就不叫修行了。唐僧取得真经,尚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要达到自己理想的境界,选择好好的修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