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宁静,入夜早。鸟鸣中醒来,向曲阜问声好。早餐后周遭远望,看见护城河边上那堵明朝的古城墙,大红灯笼高挂,古旧的青砖,历史斑驳的影子藏在经年累月的尘垢里。都说山东人豪爽,这里的人的确热情,在路上,就能耳闻历史故事,总有人替你指路,还跟你介绍名胜古迹,特别是一些骑三轮车的老人,他们就是一部活的历史,似乎每个人都能与孔子后人沾边儿。
早晨领诵的薛竹老师,声音清亮,大方自然,富有诗意的名字多了几分儒雅气质,大家跟着她又一次重温了论语经典的魅力。第一场讲座由聊城大学于源溟教授主讲工作坊培训的基本类型及流程操作,关于培训,我们除了集中,自学,很少探索其他类型的培训。于老师从一例禅宗公案引入,讲述学与习的重要性,“习”即实践,我们学习培训后,实践操作更为重要。工作坊培训更利于团队协作,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协作共享。但必须有专家指导,与我们第一天的破冰活动有类似之处。于老师抑扬顿挫的语调,风趣幽默的讲解,时不时穿插小游戏,互动环节,又给培训者传授带动气氛的方法,活泼乐学,这些小游戏和问好方式都可以挪用我们平时授课过程中。精神矍铄,高大阳光的于老师,年轻态,满满的活力,心态决定风格,喜欢这样的上课方式,于老师的授课魅力便在于此,在他带领下,我们共享了一场欢乐高能的培训讲座。寓教于乐,原来培训也可以这样轻松有趣。
下午年轻美丽的干训中心黄主任做培训,关于产出导向的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模式研究与实践,就学校如何培训老师,学校如何开展培训研究,听起来有点难懂,但对于求发展的学校来讲,是非常有效的提升方法。敢于改革,注重提升整体师资质量的学校,应实施系统化培训管理。山东省在教育方面是佼佼者,我们不远千里而来,一是习经典感受孔孟文化,第二便是带着培训任务回去继续做二次培训,将种子带回去,任重道远,其实,怎么带动更多老师受益?问卷调查,问题导向,诊断培训,基于团队整体发展,这些模式听起来都特别好,但推动起来需要一把钥匙,一个梯子。我们受训者们学习后仍需要一个推动,一种氛围。我在想,怎样更好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不单单是时间不足的问题,还有专家缺乏,理论欠缺的实际,心有意,行有难啊!
至于教师发展规划,我们曾经也是一阵子做过,后来不了了之。在教研及教师发展方面,理论层面的知识建构需要普及,可学校在实践时行路太难,至于让教师去推动,那就是“难于上青天”了。任何规划都要付诸于行动,必须清晰明了,详细的数量表达要比感性的文字说明实用,基于问题解决而行,但普遍存在行动力不足的问题,就拿自己学校而言,本学期开始,各种繁杂琐事,被各种活动“绑架”的教学时间里,我们连正常的教研时间都不能完全保证,何谈静心研究探索,这样想来不免头涔涔了。专家团队的深入调查指导不可能方方面面入校,条件不允许,因此,校长的领导力眼界思路及教研改革支持,都是必不可少的。校长带领团队走向专业发展,那必须弯下腰来进课堂发现,扎扎实实搞教研,让教研成为学校工作的中心才可。我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总有“曲径通幽处”的教研光芒。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习本身就是成长,培训中的专业知识值得深入探究,但入脑后的行动才最重要,正如老师所说,一定要做中学,形成同行互助,深度学习,打造知识社群,这样才会众行致远!
安静的做一只空瓶子吧,装下满满的理论,以勤补拙,谦卑而行,走在教育研修成长的路上,便不觉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