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由姬文广主任带来了关于素养立意下课堂教学的分享。姬主任已经不是第一次来学校了,上一次是去年研讨课的时候。当时,听到姬主任对于课堂的一些建议和想法时就对他印象颇深。因为姬主任身上带着一种久居教育教学一线的先生之风。今日再次听到姬主任的分享简直是让人醍醐灌顶。
在谈课堂素养立意下的课堂教学之前,他讲到了我们都很关注的课程改革。姬主任很有见地的分享了将近几年来课改的变化和不同。他提出这些年的课改是形式上的改变,多在于学生选择权的改变。从广大课改的对象及效果上来说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而对于去年国家教育部关于高考的改革,我们会发现一个巨大的变化,这个变化也是建国以来相比以往课改中最大不同之处,那就是:课程改革从高考改革和高中教育开始。这就不得不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基础教育的改革不得不改了,说明教育的问题不断的显露,教育真正的改革迫在眉睫。二是,从这次课改看的出中央层面上对教育现象的重视。从这两点中不难看出,国家对于基础教育的重视和整改的决心。
对比以往的高考,课改后的高考发生了结构上的变化。呈现出“6➕3➕1”的一个模式,即高考分数录取比例可能会按照60%成绩➕30%综合素质评价➕10%学生平时的测试或会考成绩。不难看出,这样的改革更是注重了人的发展。想想之前,我们对于学生的考评更多的是关于与他们对于理论、公式、概念的套用,更多的是统一化的标准。
姬主任用几个例题和对比让我们清晰的看到了课改后的变化。
例题️一:一群60岁的老人骑行去西藏,请你找出最适合他们去骑行的时间?(给出降水、温度等材料)请你推测一下他们会遇到什么困难?在出发前你会给他们什么样的建议?
例题️二:高考美术:请你画出梵高的书房。
例题️三:你认为你更像一首诗歌还是更像一本小说。
从这样题中不难看出在考察知识的同时,更多的是在凸显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和素养。我们对于教育一定要把眼光放的长远,把视野放的开阔。除了学校的课堂,生活中也处处是课堂。
2017年高中各学科的教学目标变动其实就是在为我们这些在一线工作的基础教育工作者知指明一个清晰的目标和方向。这次课改明确了三个问题:一、清晰的呈现出来各个学科的目标;二、明确了考试考什么;三、明确了教学应该怎么教。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什么?应该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教育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些都是我们在不久的将来要能呈现出来的东西。虽然,课改针对的是高中的教育教学目标,但是,它在某种程度上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航标。
说高考其实也是在讲课堂,我们要跳出狭义的教育思维。从广义的教育层面去看待学生的学习,同时也思考着自己的教学。我们的教学要基于课程标准,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立足儿童发展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更多的去思考和学习。姬主任分享了素养立意课堂教学特征:
一、对学科本质的认识
对于各个学科,我们应从学科知识的教授上升到学科思想方法的引导。找到学科的思想和方法才是学科的本质。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表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学科素养的核心是学生。各个学科是学生生长的土壤,是学生探索发现的抓手,是体现学生素养的武器。
关于学科,它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可视的内容(表层结构),二是隐性内容(深层结构)。可视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学科的符号、概念、命题、原理等。隐性的内容则是指学科的方法、思想、观念和精神。显然,隐性的内容才是学科素养的精髓所在,是学生学习的内化与升华。
二、基本形式:学习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从授课活动向学习活动
教学就是教和学的过程。在建国以来的课改中,我们经历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思潮。近几年的教学中我们知道有“无师课堂”,有“高效课堂”,有“杜郎口模式”的课堂。我们的课堂由授课活动为主走向学习活动为主。教师的教学目标变成了学生的学习目标。我们从最大程度上还课堂给学生。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经验。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从不断的尝试中得到一定的经验,然后通过分享得到求证。有了内化和外化的这个过程才是学习的本质。
其中,学习活动蕴含着三层的意思:
1.通过学生互动来进行学习,而不是直接由老师讲解或者传授。
学习是学生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活动与游泳、打球、骑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靠在纸上做做试题是难以转化为素养的。
2.通过经历一定的过程和造成一定的任务进行学习,而不是直接从教材中获得结论。
学习活动是一个过程,就像食物转化为人体的营养元素一样需要一颗一个消化的过程。正是因为这个过程,学生的思维才能得以生长和发展。
3.活动的内涵是体验和感悟。
感受体验是活动的内在特征,也是激活知识的主要渠道,更是发生认知构建和价值生成的胚胎。
我突然就想到了教育学中提到的“试误论”。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从不断的错误尝试中找到最终的结论,这才是教育活动的本质所在。对于学生来说,讲千遍万遍,不如让他们亲自尝试。
三、基本关系:从一个中心到两个基本点——主体和主导(双鱼图)是教与学的基本关系。
姬主任讲到,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他的基因里就包含了他来到这个世界上所需要的的一切东西,他就像是一粒准备好的种子。当孩子来到学校,学校的作用就是给他提供一个生长的外部环境,老师的作用则是唤醒这粒种子。
老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凡是学生能做的事情我们最好都不要做。教师的使命是引导,是为了让学生在好的状态中行走。路是让学生自己去走,当他渴了、摔倒了,只要他能爬起来就放手让他自己去走。
“以学生为主体”是在强调学生作为生命生长的个体,具有内在的天赋。“以教师为主导”是在强调教师的使命是重在把一个人的天赋给引导出来,帮助他成为很好的自己。
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倾听者与观察者、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促进者、学习兴趣的维持者和深度思维的引导者、思维和思想的天花板的突破者。
四、教学设计逻辑:从知识体系到问题解决,从课时设计到主题单元设计——单元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新样态。
单元学科的划分依据:不是学科知识点,而是整合目标、任务、情境与内容的完整的学习过程。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课本、知识,而是学生。从课时上来说也不再是课时决定学习,而是学习决定课时。
五、教-学-评一致性成为课堂教学贯穿始终的主线——从经验性教学走向专业性教学。
短短两个多小时的分享,让我不由得重新审视自己。对于教育,对于学科素养我的理解和感悟也许还不够。在践行素养立意下的课堂教学中我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并不会那么得心应手,会出现一些预想不到的问题,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问题。但是,我想,多尝试、多思考,一步一个脚印,不记过去,不畏将来也许才能更好的践行。
同时,我也对教育有了重新的思考。教师的厚度决定着学生的高度。教育的广度决定着未来得可能性。我们现在的基础教育其实就是在为二三十年后的中国服务。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完全取决于今天这群孩子们。我们所做的事业是即平凡而又伟大的。我们的使命就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