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绥路上的激战
1937年7、8月间,日寇侵占平津,随即兵分两路:一路顺平汉线(北平—汉口)南下扩张,另一路沿平绥线(北平—包头)西进,以期解除南下部队的侧翼威胁。
日寇在平绥线的军事部署:(1)第五师团(板垣师团)、独立混成第11旅团(铃木旅团)沿平绥线向京西要塞南口推进;(2)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约三个旅团的兵力由多伦经沽源向张家口推进;(3)大井联队由沽源南下独石口,进攻延庆,从北面进犯南口;(4)伪蒙军九个师在化德、商都、尚义、兴和一线阻止晋绥军对张家口的增援。
中国方面,负责保卫张家口的是由宋哲元第29军143师扩编的第68军,军长刘汝明。奉命北上增援的汤恩伯第13军抢先占据南口,利用有利地形,阻拦日寇西进,策应张家口保卫战。
8月8日,经蒋介石批准,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任命傅作义为第七集团军总司令,刘汝明为副司令,汤恩伯为前敌总指挥,组织以张家口为核心的平绥线东段防御作战。
为了尽可能地将日寇拦截在山西境外,阎锡山调遣赵承绶的骑兵第1军和第35军一部作为北路援军由集宁出发,突击化德——兴和一线;傅作义率领第35军主力乘火车经大同出天镇,李服膺的第61军从驻地天镇出发,沿平绥线跟进。
两路援军迅速向张家口前线进发。
这一时期,中国军队在南口、张家口实施有力阻击,迫使日寇不得不数次抽调南下部队增援平绥路作战。
日寇调兵遣将的同时,中国军队的北路援军经过激战,在尚义将伪蒙军的防线撕开一个口子,准备配合刘汝明部队反攻张北。傅作义第35军前锋也挺进到宣化、下花园一带,与张家口守军会师。
就在大家都以为张家口战事有所缓解的时候,不提防日寇第五师团一部在飞机、坦克的配合下从张北南下发起偷袭。8月19日,这股日寇绕开中国军队的外围防线,窜入内长城,攻克神威台,兵临张家口城下,战场局势骤变。
25日,经过激战,日寇占领了张家口西的孔家庄车站,彻底截断了平绥线。
为了避免被日寇迂回包围,阎锡山急令其主力部队第35军撤往大同,留下刘景新的421团在孔家庄配合第61军断后。
南口、张家口相继失守,山西省门户大开。
二、化为泡影的“大同会战”
今日大同
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是一座历史悠久、地理位置极其重要的名城。公元398年,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于此定都,辽金两代亦称其为西京。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太祖朱元璋将山西行指挥使司设于此处,管辖东起居庸关,西至偏关绵延上千里的边境线,号称“九边之首”。
张家口失守后,大同作为晋北的核心城市成为中日双方的必争之地。若大同失守,绥远与山西的联系将被彻底切断,绥远沦陷只是时间问题;日寇占领大同后,即可沿同蒲线(北起大同经太原至运城)南下威胁太原,山西全境岌岌可危;更为重要的是,此时中国唯一的外援正是苏联经由西北转运大同,以此为中转输送到华中、华东各地。
大同,阎锡山输不起。
因此,早在南口失守之前,阎锡山就开始考虑大同的防御问题了。他想到日寇可能采取的两种进攻方式:其一,主力沿平绥线继续推进,攻取天镇、阳高,威胁大同;其二,佯攻天镇,主力从蔚县直插广灵、平型关,包抄大同。
考虑到日寇在张家口集结重兵,阎锡山断定日寇必定会沿平绥线继续推进。于是,他决定将手中最精锐的五个军在大同周边全面摊开,摆出一副与日寇决一死战的架势。
然而,老谋深算的阎锡山这次算错了。
阎锡山
8月28日,忧心忡忡的阎锡山乘坐由汽车改装的铁甲战车离开太原,抵达雁门关的太和岭口,亲临前线运筹布阵。
此时,第61军仍在张家口以西的柴沟堡一带阻击日军,为第35军断后。阎锡山连忙下令第61军放弃察哈尔,退守天镇、阳高的“国防永久工事”,扼守山西门户。与日寇的第一回合交手,阎锡山交给了心腹爱将李服膺。
李服膺字慕颜,1890年生于山西崞县。1918年毕业于保定军校步兵科第五期,毕业后即追随阎锡山,从排长渐次升至军长,与傅作义、王靖国、赵承绶等号称阎锡山的“十三太保”。
李服膺奉命撤回天镇、阳高防线的时候,日寇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下属独立第15混成旅团(旅团长筱原诚一郎)尾随至天镇县永嘉堡,窜入山西境内。
日寇的独立混成旅团是仅次于师团的编制,以第15混成旅团为例,它下辖六个独立步兵大队(大致相当于国民革命军的团级编制),每个大队都有直属炮队,此外还有直属旅团的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等特种部队。
李服膺的第61军,由战前的晋绥军第68师扩编而成,全军共计7个步兵团,另附1个山炮营。
可见,无论人员编制还是火力配置,第61军相比日寇第15混成旅团都是望尘莫及。此外,日寇第1混成旅团(旅团长酒井镐次)作为第15混成旅团的援兵紧随其后,第61军却连援兵的影子都没看到,撤入山西境内的傅作义第35军、王靖国第19军奉命组建第二、第三道防线,大家各自为战,没能形成统一部署。
李服膺奉命退守的那条“国防永久工事”,自天镇起至大同、丰镇一线断断续续修了数年仍未竣工。南京参谋本部城塞组拨给太原靖绥公署的国防工事专项资金,不知是压根没给齐,还是太原方面挪作他用,真正的到位不足十分一二。因此整个天镇战役期间,第61军只能构筑临时防御工事,所谓“永久工事”根本不知从何说起。
第61军向天镇方向撤退途中,军长李服膺接到阎锡山“固守三天”的命令。他与参谋长刘金声、独立200旅旅长刘谭馥商量后,作出一系列部署。
独立200旅400团(团长李生润)固守盘山;第101师213旅(旅长杨维垣)的两个团及201旅401团,依次从盘山经罗家山、李家寨至北山瓦窑口排开。
第101师师长李俊功、201旅旅长王丕荣率399团、402团(后被调走)驻守天镇。独立200旅旅长刘谭馥率414团驻守阳高。
令人遗憾地是,李服膺苦心设计的消极防御体系最终导致满盘皆输。
9月初,61军各部基本就位。此时,李服膺军长发布《告全军官兵书》,大意是:值此国家民族存亡关头,我辈军人,御侮守土,责无旁贷,希望全军官兵精诚团结,同仇敌忾,英勇抗战,不怕牺牲,完成抗日战斗任务……
三、天镇战役
李服膺
盘山一线的战斗
日寇轰炸机
9月初,日寇第15混成旅团纠集一部分伪蒙军自北而南,向北山瓦窑口至盘山一线阵地发动攻击,攻击重点落在盘山阵地。
盘山位于天镇县城东南4公里,山上历史文物众多,保存有明代宣德年间修建的显化寺,还有一处明代弘治年间开凿的佛洞,称为“仙人洞”。盘山紧邻县城,又是制高点,它的得失直接影响到天镇存亡,因此战斗一开始这里就成为攻守较量的核心。
为了牵制第101师其他各部,不得抽调兵力增援盘山,日寇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对整个外线主阵地发起猛烈攻势。
在日寇的飞机、坦克的轮番攻击下,中国守军仅凭简易的临时工事进行抵抗。这些工事一天之内被摧毁数次,待敌人被打退,守军便抓紧时间进行抢修。由于日寇完全占据了制空权,并且拥有强大火力,中国守军的粮食、弹药等补给只能趁着夜色才能抢送上去,大批伤员滞留在阵地上根本无法送到后方。
尽管日寇使用了飞机、重炮、坦克乃至国际公约所禁止的毒气弹等各种手段,仍然被严重缺乏重武器的第61军死死拦截,三日之内未能前进一步。当然,我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整个第101师伤亡高达千余人,镇守盘山主阵地的400团更是损失五百多人,数名营连长战死在阵地上。
战至第四天,李服膺又接到阎锡山电令:“续守三天,掩护大同会战。”李服膺情知前线各团都已伤亡过半,战士们精疲力竭,可是他手里连一支预备队都没有,没有办法,只能让苦战数日不得休息的将士们继续战斗下去。
9月4日凌晨,李服膺亲自率领骑兵连进驻天镇城西,就近指挥。当天,213旅425团程琮营阵地被日寇突破,致使全团被迫后撤。李服膺严令425团团长李在溪不惜代价将失去的阵地夺回来。经过整夜厮杀,阵地终于失而复得。
9月5日上午,盘山守军400团突前的杨诚连在敌人密集的飞机、重炮火力下,苦战两个小时,全连官兵牺牲在阵地上。中午,主阵地上的高保庸营近百人在山洞中躲避空袭,山洞被日寇飞机投弹炸塌,将士们全部牺牲在废墟中。
当天下午,极度疲惫的400团弹尽粮绝,士兵们无力再战自动撤退,团长李生润无法控制部队,在败兵的裹挟下也跟着败退下来。
盘山失守,守卫外线阵地的其他三个团面临着被日寇包抄的危险,李服膺忍痛下令放弃阵地,部队分两路向广灵方向转移。
阳高保卫战
日寇坦克
盘山阵地失守后,天镇直接暴露在日寇的炮口下。李服膺向阎锡山、傅作义请求的援兵无法到位,他只好留下尚有战斗力的两个团分别扼守天镇与阳高。
负责保卫阳高县城的是独立200旅414团,团长白汝庸。
当时,阳高县城的城墙年久失修,早已破烂不堪。有多处高度不过一两丈,地下散乱堆放的砖石与城墙的缺口形成斜坡,平日里行人就通过这些斜坡进出县城。
这种情况令白汝庸团长头疼不已,他在现场叹息道:如此破烂的城墙,纵有雄厚的兵力,亦难完成坚守的任务。
所幸,天镇尚在中国军队手中,处于侧后的阳高还有喘息之机,他命令战士们抓紧时间修建工事,构筑掩体。
然而,日寇并没有按照白汝庸的预期行动。他们派遣重兵偷偷绕过天镇突袭阳高,打得守军措手不及。9月7日,日寇飞机进入阳高地界进行轰炸扫射。第二天,日寇兵临城下,用重炮猛轰城墙薄弱之处。随后,步兵发起进攻。
白汝庸深知阳高失守,则大同必失。他丝毫不敢怠慢,坚持在枪林弹雨的第一线指挥作战。在他的鼓舞下,414团士气大振,在种种不利的情况下,仍然将自以为得计、嚣张至极的日寇击退了。
9日的作战更加惨烈,日寇调集重炮对本来已经薄弱不堪的城墙和我军阵地猛轰。414团官兵损失惨重。其中守卫在城墙边的第一营几乎打光了整个编制。白汝庸从其他战场抽调三百勇士,身先士卒将一营失去的阵地又夺了回来。此战结束,三百战士十不余一,副团长曹静山以身殉国,白汝庸的卫士刘孝儒为保护团长英勇牺牲。
此后,镇守城西的第三营又遭到日寇的疯狂进攻。营长都来宝以身殉国。当天下午,日寇杀入城中,白汝庸随即率领残余部队在阳高城内与日寇展开巷战。此时,守城部队与外界的联系完全断绝。为了保存战斗力,白汝庸于当晚收集残部三百余人,由南关突围而出。
进入阳高县城的日寇为了报复中国守军的抵抗,血腥残杀了手无寸铁的百姓千余人。
414团突围后,白团长率领部队前往军部所在地白登村。他面见军长李服膺,详细汇报了战斗经过以及自己下令撤退的原因。李服膺回答:你团战斗情况,我已有所闻,此次作战我全军官兵牺牲很大,你团是我军奋勇苦战之一部,今后我们仍本着军人的天职,立定坚强的决心,好好整顿部队,继续抗战,报效国家吧。
天镇保卫战
天镇县
9月5日,天镇外线阵地失守,第61军大部撤出战场。军长李服膺命令建制尚且完整、且战斗力较强的独立200旅399团保卫天镇县城。李服膺口头命令团长张敬俊:不计伤亡,坚守七天,为后续大同会战赢得宝贵时间。
399团在第61军各团中配置属于一流。全团共计12个步兵连,另有重机枪和迫击炮各一连,为了提高防御能力,李服膺还将全军仅有两门平射炮交给了399团。全团总兵力一千四百多人,多以山西子弟为主,为了保家卫国,将士们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张敬俊接受命令后,立刻召集全团将士进行战前动员。动员会上,张团长慷慨激昂:就是和敌人拼到最后一人,也要保证固守七天!
次日一早,十几名日寇侦察兵鬼鬼祟祟来到县城东门外。守军立刻派出部队悄悄绕至敌后。待到日寇即将返回,前后同时开火,这股日寇瞬间被歼灭。
日寇的试探失败了,他们随即启用重炮进行猛烈轰炸,同时调集重机枪对攻击点进行长时间的疯狂扫射。直到中午,他们才在装甲车的掩护下发起了进攻。
张敬俊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在敌人疯狂轰炸的时候命令部队撤出阵地,只留下少部分士兵留守侦察。当敌人发起地面进攻时,399团将士又迅速返回阵地,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
6日下午,日寇发动数次进攻,每次都在我军猛烈的还击下,扔下死尸仓皇撤退。
与此同时,张敬俊团长并没有机械地死守县城,他派出数支游击队到城外袭击敌人后方,打得日寇草木皆兵,难以有效组织进攻。
此后,日寇调来飞机、重炮对天镇狂轰滥炸,以掩护步兵进攻。张团长从容指挥,屡屡打退来犯之敌。
9日,399团侦察兵发现八里之外的车站开来了一列日寇运兵车,他们考虑到可能是敌人的援兵,立即将情况上报团部。张敬俊团长亲自指挥两门平射炮连续发射,日寇军列遭到突然袭击,损失惨重。
此后,恼羞成怒的日寇调集重型轰炸机向天镇县城内投放燃烧弹和毒气弹。城内军民死伤惨重。
10日,团长张敬俊得知阳高失陷,天镇腹背受敌已成孤城,再守下去毫无意义。他将连以上军官召集起来,命令副团长边普禾带领部队撤退,保存实力日后再战。自己率领少量部队再坚守一日,完成“坚守七日”的命令。在场军官无人肯退,纷纷表示399团同生共死,宁可全部战死天镇,绝不先行撤退。
就这样,399团内无物资外无援兵,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又苦苦坚守了一天一夜。11日半夜,已经和外界断绝联系的399团完成了军长李服膺布置的任务,张敬俊团长下令突围。
穷凶极恶的日寇进城后对来不及撤离的无辜百姓进行疯狂屠杀,三日之内,天镇百姓2300多人惨死在日寇屠刀下。这是日寇在中华大地上欠下的又一笔血债!
撤离大同
阳高、天镇相继失守,令身在太和岭口的阎锡山惊慌失措。他连忙调遣王靖国的第19军到聚乐堡、丰稔山一线布防,傅作义率第35军进驻大同城内。
然而,日寇第五师团已经完成了由张家口向蔚县的转移,从蔚县迅速西进,突袭广灵,形成从南面包抄大同的态势。如此一来,阎锡山在大同周边的部署全成了无功用,而且面临着被日寇南北夹击包饺子的危险。
阎锡山无暇顾及丢失大同的舆论压力,下令主力部队和政府机关立即撤退,前往应县。
12日,第七集团军全部撤出大同。次日,大同沦陷于日寇之手。阎锡山绞尽脑汁筹划的大同会战胎死腹中。
阎锡山
日酋板垣征四郎
四、李服膺之死
天镇战役失败后,李服膺率领第61军残部奉命经应县向雁门关一带撤退。途中,他接到了阎锡山召开军长会议的电令。正打算召开全军作战检讨会的李服膺只好放下军务,前往阎锡山的临时驻地太和岭口。
李服膺抵达之前,中央军第13军军长汤恩伯来此面见阎锡山。他见到阎锡山后放声大哭,声称自己放弃南口对不起战死在那里的官兵。阎锡山对他安抚一番,次日,汤恩伯就离开了。
过了三四天,李服膺奉命赶到。然而,他还没有见到阎锡山,就被宪兵队缴械软禁了起来。
这个时候,第七集团军司令傅作义出面向阎锡山求情。傅作义认为此次战役的失败起因是400团李生润团长擅自弃守盘山,致使天镇、阳高无险可守。罪在李生润,李服膺只负有连带责任。而且,李服膺在艰苦条件下还是完成了阻击任务,在长官要求的时效内没有后退,因此应该严惩李生润,对李服膺稍加惩戒即可。
一开始,阎锡山对此表示同意。
第61军副军长贾学明得知阎锡山要重责李生润的消息,为了保护部下,他竟然让李生润化装潜逃至西安。同时,还派人联系李服膺,让他设法为李生润求情,殊不知,此时的李服膺已经自身难保了。
大同失守后,阎锡山面临前所未有的舆论压力。此时,他对处理李服膺又有了新的想法。
尽管李服膺被软禁,但是他多少也得到了一些信息。为了洗脱罪名,他给当时担任军法总监的唐生智去了一封电报,请求南京方面派人来了解天镇战役的实际情况,其中涉及到“国防永久工事”费用被克扣的问题。唐生智随即给阎锡山打电话,要求将李服膺送至南京,汇报天镇战役的经过。
李服膺的这个举动致使阎锡山恼羞成怒。他深知绝不能让李服膺去南京,而且,为了平息全国舆论,应付南京军委会对大同失守的追究,他也正需要一个军长师长级别的替罪羊。既然李生润不知去向,这个罪责顺理成章地扣到了李服膺脑袋上。
回到太原,阎锡山在省府大堂审讯李服膺。当时只有宪兵司令张达三、副官长李德懋、少校副官庞小侠数人在场。
阎锡山质问李服膺:“从你当排长起,一直升到连长、营长、师长、军长,我没有对不起你的地方,但是你却对不起我。第一,你做的国防工事不好;第二,叫你死守天镇、阳高,你却退了下来。”
李服膺表示不服,声称他手里有阎锡山命令固守六天的电报。
阎锡山打断他的话:“你胡说!”接着说:“你的家,你的孩子,有我接济,你不要顾虑。”
此时,李服膺知道已经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从此闭口不言。
阎锡山随即离开会场。在场的宪兵上前用绳子捆绑李服膺,李德懋上前制止,于是宪兵只是将绳子搭在李服膺脖子上。
李德懋询问李服膺:“有对家里说的话没有?”李服膺摇摇头。张达三也上前宽慰他:“慕颜,你不要着急。”
李服膺没有回答。
抵达刑场,李服膺自己跳下车。宪兵在其身后开枪,李服膺应声倒地。
五、后续
当时,中国军队节节败退,无论蒋介石还是阎锡山都打算杀掉几个“抗战不利”的将军以正军纪。在这样的情形下,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站出来替李服膺喊冤?至此,李服膺“作战不利”、“擅自撤退”的罪名彻底坐实。
傅作义将军
身为李服膺直接上司的第七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私下里同第61军213旅旅长杨维垣说了一席公道话:“当你们军长被扣押起来后,我不止一次地向阎长官进言。盘山国防永久工事阵地的失守,影响天镇城防守和尔后战局。罪在团长李生润与其旅长刘谭馥身上。为了严明军纪,以励军心和应付国内舆论,可以杀团长,处分旅长。阎当时同意了我的建议。我当即指示你们副军长贾学明,马上将李生润逮捕接送第二战区军法总监部。谁知你们副军长太糊涂,太混蛋,也太窝囊,竟让李生润化装潜逃西安。即使如此,也应当一面派宪兵追捕李生润,一面将贾学明与刘谭馥逮捕问罪。这怎么竟把罪责全落在李军长一人身上!结果是保全了一卒、一车、一相,而丢了将,真是可恨、可惜又可叹!”
李服膺死后,第61军将士继续与日寇进行战斗。他们先是划归共产党领导的第十八集团军,后来又在陈长捷指挥下参加了忻口会战、太原会战等重大战役。
后来,有一支抗日宣传队在陈长捷部队里演出“枪毙李服膺”的话剧。在场的400团将士一片哗然。有一个人冲到台上,脱去上衣大喊:“我就是李服膺部的排长倪保田。你们看,老子们不抗战,这上下四处刀枪伤是怎么来的?是狗咬的吗?仅我们400团就在盘山伤亡八九百,那是谁打的?”
剧团被迫当众道歉。
得知此事,阎锡山下令这个戏今后不许再演了。